“15岁女孩弑母案件”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了。
跟大家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自打看完这个新闻,后面看到相关话题,我几乎都会跳过去不看。一直没写这件事,一直回避这个话题,是因为怕看了心里难受。 最近公司的妈妈们跟我说,看了很多公号写这件事,基本上都是在说妈妈做错了,都是家庭教育的锅。我真的觉得不吐不快,有必要跟大家聊聊这件事了。
所以,全是妈妈的错?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妈妈张某早年离异,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在工作上,她是一位很优秀的律师,业务能力超强,业内口碑非常好,有数个社会兼职。在生活上,她跟女儿相依为命,非常疼惜。女儿想吃羊肉,她就托朋友在内蒙古现杀整只羊冰冻着运回来,想吃牛肉,就托澳大利亚的朋友买进口牛肉空运。对女儿的学业和兴趣爱好,更是尽心尽力。从小到大给女儿选的都是非常好的学校,报各种兴趣班,放假就带着女儿到处旅游,拓宽孩子眼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给女儿最好的生活。
我们完全能感受到,张某对女儿爱得极其深沉。但这也是很多人指责这个妈妈的地方,说她用力过猛,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让孩子觉得窒息压抑。
案件发生之后,张某的朋友接受了媒体采访,描述的内容让更多人觉得都是妈妈做错了,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采访的部分内容
作为一个妈妈,我不否认张某的行为有过激之处,但我不认为这件事都是张某的错。首先,就已知的资料来说,很难判断孩子是怎么走上这条不归路的,所以不能一味地说这是妈妈的问题。
再者,说句大实话,那些指责妈妈的人,你说当妈妈的还要做成什么样子啊?张某在女儿很小的时候离异,爸爸没有给抚养费,也不怎么管女儿。一个要强的职业女性,带着年幼的女儿,既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得考虑孩子的将来,学习不能落下,兴趣得培养,视野要拓宽,做人还要有规矩。
想要面面俱到,这个妈妈必须得付出别人想象不到的辛劳。这些沉重的压力和焦虑一定会消磨妈妈性格中柔和耐心的特质,让一个本来温柔的妈妈变得强势急躁,不允许孩子走错一步。
张某和女儿
可能有人会说我在帮这个妈妈找托词,其实并没有,这只是当妈后的切身感受而已。先不说家庭中有没有老人在生活上提供帮忙,教育孩子的责任几乎都是妈妈一力承担。
拿我一个闺蜜来说,督促功课、检查作业、辅导兴趣班都是她的事,一开始她对孩子非常有耐心,循循善诱,有问必答。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她开始大声吼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不认真,讲了好几遍了,怎么还是做不好!”
难道她不想耐心辅导孩子,好好沟通吗?不是的,只是实在没有办法罢了。那些看似强硬粗暴的管教其实是在试着好好沟通无果后无奈的选择。
张某曾写过一首《致女儿》的诗,其中有一句是:
你的笑靥 曾给我月光下的遐想
你的蹙眉 曾给我雨中丁香的愁结
我能感受到,她很在意女儿的想法,希望女儿能快乐地长大。看到女儿不开心,她比孩子还要沮丧、难过、不安。
女儿给张某画的生日礼物——虎皮兰相比有些人揣度张某因为自己不幸的童年,用“令人窒息的母爱”,把女儿“逼”成杀人凶手。
我更愿意相信,整个悲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有社会的、有张某的、也有女儿自身的原因。张某确实有用力过猛的地方,但把错都归咎在这个妈妈身上,非常不公平。
所以,全是女儿的错?
一位妈妈曾私信我:
“暖妈,那个15岁的女孩跟自己妈妈有什么深仇大恨非杀不可啊!她说自己没考好,担心被埋怨,这是理由吗?杀了自己妈妈还一滴眼泪都没流,她妈妈养她多不容易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不养了一只白眼狼吗?”
其实不只是这位妈妈,很多人都对女孩冷血的一面不寒而栗。看过新闻都知道,女孩杀妈妈是有预谋的。
她说,本来周五计划杀死妈妈,但因为住校,时间上不允许。在周六,女孩装作给妈妈按摩,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从后面勒死了妈妈。
然后她把妈妈装进行李箱,跟妈妈的尸体呆了两天一夜,直到被人发现。
因为女孩整个过程都很冷静,有人说,女孩的心理状态肯定出了问题。我十分认同这个说法。
一开始,我根据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怀疑女孩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人格障碍类型。主要表现为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行为无计划性、社会适应不良等。
不过看了很多的新闻资料之后,发现女孩跟同学关系良好,性格也不错,既不像社会适应不良,又没表现出很高的攻击性,就排除了这个想法。我觉得女孩更像是在一环套一环的重压之下,情绪和心理崩塌的表现。
第一重压力 :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任性叛逆、没有自制力应该是所有父母的共识了。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是因为青春期孩子大脑正在发育的原因,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从孩子出生到20多岁,大脑一直处在发育过程中。因为各个部位发育的时间不同,大脑就会发育不成熟,这就造成大多数青春期孩子常见的那些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差,很难做出理性的决定。对父母的态度更是一言难尽。我记得之前北京市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你对父母的态度”这项里: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喜欢父母。
在青春期期间,孩子很容易有过激行为。我们以为他们还是那个乖巧的孩子,结果变成了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了。
第二重压力 :父母管控我们这代80后,几乎都被父母严格管教过,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父母都规定了。我小时候,暖姥姥对我特别严格,我的课余生活基本上都被她安排好了,我很不服气,总找机会偷偷溜出去玩。暖姥姥生气,我也生气。直到长大后我也做了妈妈,才开始理解她。
不过话又说回来,父母把控孩子成长的大方向没错,但要是管控太严,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界限,孩子就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张某在这一点上,确实用力过猛了。她对女儿爱到极致,爱是真的,但也给女给带来了窒息和压迫。成绩一定要前五名,最好前三;中午不想午睡也不行,一定要睡;女儿交朋友去调查,问得多了朋友就疏远了;女儿得听自己的安排,她的想法不重要。……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感情和心理需求被妈妈忽略,感觉不到平等和尊重,长期下来,两个人很难不出现冲突。只是这样的结局,太惨烈,让人心痛。
第三重压力 :学业繁重我在查看资料时,很多网友都在说女孩就读学校的问题。说女孩学校给的压力非常大,初一的作业就要做到半夜。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也随时会被老师点名批评。
因为我不太了解当地的学校,也无从判断是否属实。就跟朋友了解了一下北京初中学生的状况,朋友说,初中阶段是拔高成绩的黄金期,不光孩子拼,家长都得拼,压力相当大。所以可以想象,张某和女儿的心理压力到了一种什么地步。先跟大家说下,这不是给孩子找借口。说句重话,女孩15岁了,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她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犯罪就是犯罪,这不是任何借口能逃脱掉的。说这么多,其实还是想要提醒大家,导致这场悲剧的,有多方的原因。把原因归咎到任何一个,都不对。
所以,我们能做什么?
这件事,我想了很多。我知道这样的悲剧是极少数,发生之后,大多数人唏嘘一声,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多想了。可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样的亲子关系,实在是太常见了。悲剧可能不会发生,但亲子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阴影理论”,说的是每个人心理都有阴影,在生活中无法表达的心思,最后都会躲到阴影中。它不会消失,而是在某一刻用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简单来说,每一件孩子不能说出口的事情,都会被压抑到内心的阴影里。当孩子内心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让孩子和我们的关系变得紧张。
我一想到那个天天口口声声说爱我的小女孩,可能未来有一天对我完全爆发,产生厌恶,我就冷静不下来,甚至都怀疑自己可能会马上崩溃掉。所以,我也在想,需要怎么做,才不会让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剑拔弩张?
我知道很多公号都在写要和孩子保持界限、发展自己的爱好、理解尊重孩子……这些说得都对,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理解和沟通。因为孩子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是一两天就突然造成的。
孩子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一定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对或者做错了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能把控这个过程,不断反思自己,我们担心的状况可能就不会出现。
我特别欣赏德国的政治家阿道夫·施特克尔说的一段话:
“孩子不是爱情的替代品,他们不能代替破碎生活的母亲,他们不是用来填补生活空虚的物质。他们是一种责任,一种沉重的职责,他们是自由之爱最高贵的花饰,他们既不是父母的玩物,也不是父母生活需要的满足和不能实现的雄心的代用品。”
我从来不认为父母能改变很多事情,我们改变不了悲剧,改变不了孩子的命运,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哪怕只是一点点。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15岁女孩弑母悲剧发生,教育的路上难分对错,父母和孩子不要绷得太紧】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tiush.xhstdz.com/news/9360.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tius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