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啥?将来做啥?关于最近很火的考古专业,我们找“内伙子”聊了聊…
日前,湖南耒阳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在大家看来,考古可以算是比较“冷门”的一个专业。那么,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们日常学什么呢?从事考古相关工作的人,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
红星新闻采访了三位正在四川大学考古学相关专业就读及毕业后进入考古领域的学子,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01
高二立志学考古
研究生毕业后将继续从事考古方面的工作
今年,李孟雅从四川大学考古系研究生毕业了。出于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喜爱,李孟雅从高二就立下了将来要学习考古、从事考古工作的目标。“我从小学开始就很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节目,关于考古的一期不落”,李孟雅说。
如今,李孟雅研究生毕业,将继续从事考古相关工作。谈到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她告诉记者,家里人虽然不是很反对,但也不支持,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考古学总是和“冷门”“辛苦”“工资低”“女生做不了”“择业面窄”等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在她眼中,考古学和经济学、法学、物理学等学科是一样的,希望大家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不必另眼相看。
02
从旁听生到文物保护工作者
“考古就是我想毕生从事的事业”
雷欣怡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考古,开始接触考古是出于创作网络小说的需要。据雷欣怡介绍,2010年初入大学时,她就读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一名工科生,本科阶段她选择的专业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雷欣怡依然记得第一次下考古工地的情景。那是2015年的冬天,成都新津的一处崖墓群出土了很多陶器、青铜器和铁器。回想当时下工地的情景,雷欣怡印象最深的是,见识了出土随葬品因为年代不同呈现出的大小变化。“中国人讲‘事死如事生’”,雷欣怡说,古人活着的时候家里有炊盘灶具,死后的随葬品也要有陶质或金属质的餐厨模型。在早期,陪葬的灶具模型和实际使用品几乎一样大,伴随时代变迁,节俭之风盛行,陪葬品的规格却开始缩水了,“哪怕是在丧葬的问题上,社会风气的渗透也是很彻底的。”
亲自参与文物出土和保护的过程,雷欣怡感触颇深:“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不能枉费祖先的智慧,也不能对不起后辈的期待与渴求。”
研究生毕业后,她进入成都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相关工作。雷欣怡觉得,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体现工匠精神的作业,需要细心与专注。这个过程中,她也经历了社会对考古的观念之变,“数年前,我刚接触文物考古工作时,朋友最爱问考古与《鬼吹灯》《盗墓笔记》的关系。而近年来,大家更愿意听我进一步拆析“修文物”和“国家宝藏”。”
03
从被调剂到想“专精”
毕业后进了广东的一家公司
与雷欣怡提前旁听考古学课程不同,汪勤走上博物馆学专业的道路,是由于本科录取时的调剂。在那之前,他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学习博物馆学,“当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汪勤告诉记者,所以当他在2011年走进了博物馆学的大门时,带有很高的热情。
研究生阶段则是在成都博物馆文创部门实习,那时成都博物馆正在筹备新馆开馆工作,馆方希望在新馆五楼的天台策划一场服装秀。汪勤参与的工作包括观众席设计、机位架设、灯光不足等,“当时为了确保一个最佳的舞台效果,熬了很多个夜来做灯光。”
汪勤认为,正是在成都博物馆的这次实习,让他见证了中国新一代博物馆是如何参与公众的文化生活的,“其实国外的博物馆是可以开展很多社会活动的,但国内在这方面还处在逐渐丰富的过程中。”
如今,汪勤就职于广东一家从事博物馆展陈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公司。他以“桥梁”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工作。汪勤告诉记者,伴随博物馆在社会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提升,特别是2008年以后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原先博物馆自身的展陈部门日渐不能适应市场和公众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专业的展陈设计、施工企业的需求。“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博物馆等机构去同设计师进行沟通,进而完善陈列大纲,确保设计工作顺利展开。”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