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10场前沿报告周六周日全程直播:第十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2024-11-10 21:28

导语

10场前沿报告周六周日全程直播:第十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第十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于本周六8:00开幕,并于周六、周日上午分别组织大会报告和大会青年报告共10场,围绕复杂网络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展开深入地交流和讨论。10场报告与开闭幕式均会在集智俱乐部视频号和B站直播,欢迎相关领域的师生和感兴趣的朋友预约观看。

直播的前沿报告包括(时间表、报告摘要及报告人简介见后文):

大会报告——

郭爱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求索大脑智慧本质,照亮类脑智能之路

董文杰(中山大学):非结构天气气候一体化气候经济与地球系统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应用

张海涛(华中科技大学:海洋自主无人艇-机集群海空跨域协同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

李大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民用航空的体系安全

夏昊翔(大连理工大学):累积互惠促进合作演化

大会青年报告——

纪鹏(复旦大学):网络上的信号传播

刘慧(华中科技大学):复杂网络的同步控制、结构识别与优化算法

曾安(北京师范大学):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科学学

李修贤(同济大学):Distributed online Optimization and Game

陈都鑫(东南大学):复杂系统协同信息挖掘理论与应用

直播入口

视频号预约:

集智俱乐部B站直播:

直播地址:

https://live.bilibili.com/8091531

直播时间 :11月19日上午8:00,11月20日上午8:30

以下为大会程序册详细内容——

第十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

The 18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lex Networks

2022年11月18日-20日

中国·珠海

主办单位: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承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与工程专委会

协办单位: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专委会

会议简介

第十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CCCN 2022),将于 2022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会议将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承办,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专委会协办。现将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会议将紧密围绕复杂网络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展开深入地交流和讨论。会议主题包括:

1. 复杂网络建模、结构与功能分析;

2. 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同步、传播、博弈等;

3. 网络控制、多智能体系统控制与稳定性;

4. 生物网络、系统生物学、生物动力系统等;

5. 社会、经济、技术网络等网络分析;

6. 网络安全基础理论及应用;

7. 复杂网络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计算;

8. 复杂网络应用:链路预测与推荐算法、交通、路由等;

9. 群集动力学、人类行为动力学;

10. 复杂系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其应用等;

11. 分数阶网络、高阶网络与动力学分析。

二、会议时间

  • 会议报告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22年10月25日 24:00

  • 大会开幕式:

    2022年11月19日上午 08:00-08:30

  • 大会报告:

    2022年11月19日上午 08:40-10:40;

    2022年11月20日上午 08:30-09:50

  • 大会青年报告:

    2022 年11月19日上午 10:50-11:50;

    2022 年11月20日上午 10:00-11:30

  • 分组报告:

    2022年11月19日下午 14:00-17:30;

    2022年11月20日下午 14:00-17:10 (详见程序册)

  • 大会闭幕式:

    2022年11月20日下午 17:15-17:45

三、参会方式

线下 + 线上

四、大会组织机构

1. 大会荣誉主席:

郭 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汪小帆(上海大学)

2. 大会主席:

吕金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 翔(同济大学)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

刘志新(中国科学院)

3. 大会副主席:

曹进德(东南大学) 陈增强(南开大学)

丰建文(深圳大学) 段志生(北京大学)

蒋国平(南京邮电大学) 于永光(北京交通大学)

程序委员会

1. 程序主任:

樊瑛(北京师范大学) 虞文武(东南大学) 王琳(上海交通大学)

2. 程序委员会副主任:

吕琳媛(电子科技大学) 苏伟(北京交通大学)

吴俊(北京师范大学) 吴晔(北京师范大学)

王 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季谦(安徽师范大学)

3.程序委员会委员

包海波(西南大学)

曹进德(东南大学)

陈 飞(厦门大学)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陈含爽(安徽大学)

陈建芮(陕西师范大学)

陈 姚(西南财经大学)

陈增强(南开大学)

池丽平(华中师范大学)

戴美凤(江苏大学)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

董高高(江苏大学)

段志生(北京大学)

樊 瑛(北京师范大学)

范正平(中山大学)

方锦清(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丰建文(深圳大学)

傅新楚(上海大学)

高忠科(天津大学)

关治洪(华中科技大学)

韩 靖(中科院数学院)

韩筱璞(杭州师范大学)

和望利(华东理工大学)

胡鸿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黄子罡(西安交通大学)

纪 鹏(复旦大学)

贾 韬(西南大学)

蒋国平(南京邮电大学)

姜 江(国防科技大学)

靳 祯(山西大学)

李 聪(复旦大学)

李 翔(同济大学)

李 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廖 好(深圳大学)

林 伟(复旦大学)

刘 闯(杭州师范大学)

刘 慧(华中科技大学)

刘建国(上海财经大学)

刘 杰(武汉纺织大学)

刘克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润然(杭州师范大学)

刘小洋(江苏师范大学)

刘 洋(浙江师范大学)

刘志新(中国科学院)

刘智伟(华中科技大学)

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

卢剑权(东南大学)

卢文联(复旦大学)

陆君安(武汉大学)

吕金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吕琳媛(电子科技大学)

荣智海(电子科技大学)

申传胜(安庆师范大学)

沈寿林(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史永堂(南开大学)

宋 强(河南工业大学)

孙 梅(江苏大学)

孙伟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孙媛媛(大连理工大学)

孙永征(中国矿业大学)

汤龙坤(华侨大学)

唐 漾(华东理工大学)

汪小帆(上海大学)

王金枝(北京大学)

汪秉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 冰(上海大学)

王 琳(上海交通大学)

王 沛(河南大学)

王燕舞(华中科技大学)

王 震(西北工业大学)

温广辉(东南大学)

吴嘉靖 (中山大学)

吴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吴 俊(北京师范大学)

吴晓群(武汉大学)

夏承遗(天津理工大学)

夏永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项林英(东北大学)

肖 敏(南京邮电大学)

熊文军(西南财经大学)

許伯銘(香港中文大学)

许小可(大连民族大学)

宣 琦(浙江工业大学)

严 钢(同济大学)

杨 文(华东理工大学)

杨鑫松(四川大学)

杨旭华(浙江工业大学)

虞文武(东南大学)

于永光(北京交通大学)

张海峰(安徽大学)

张季谦(安徽师范大学)

章忠志(复旦大学)

张子柯(杭州师范大学)

郑志刚(华侨大学)

周 进(上海大学)

周 进(武汉大学)

周 涛(电子科技大学)

周天寿(中山大学)

六.组织委员会

主 席:吴俊

副主席:樊瑛 吴晔 史贵元 汤迎 刘宇

委 员:张柯 刘鹤 崔鹏碧 曾安 崔晓华 王泽 李萌 邱水寒 王志刚 徐忠明 祝欢 许小可 陈清华 游玉宏

七、会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会务组邮箱:

cccn2022@163.com

联系电话:

刘宇:13541362397

汤迎:15208246281

史贵元:15619602060

吴俊:15173115753

会议安排简表

开幕式、大会报告、闭幕式直播平台:

集智俱乐部 B 站:

https://live.bilibili.com/8091531

集智俱乐部视频号:

11月19日

上午 开幕式、大会报告和青年报告 下午 分组报告

时间

主持人

开幕式

08:00-08:30

狄增如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费爱国 致辞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主任 吕金虎 致辞

大会主席、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 李翔 致辞

08:30-08:40

合影

时间

主持人

报告人

单位

题目

08:40-09:20

狄增如

郭爱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求索大脑智慧本质,照亮类脑智能之路

09:20-10:00

李翔

董文杰

中山大学

非结构天气气候一体化气候经济与地球系统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应用

10:00-10:40

温广辉

张海涛

华中科技大学

海洋自主无人艇-机集群海空跨域协同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

10:40-10:50

茶歇

10:50-11:20

严钢

纪鹏

复旦大学

网络上的信号传播

11:20-11:50

刘志新

刘慧

华中科技大学

复杂网络的同步控制、结构识别与优化算法

14:00-17:30

大会分组报告(详见分组报告安排详单)

19:30-21:00

复杂网络与复杂系统专委会/网络科学与工程专委会联席会议

11月20日 上午 大会报告和大会青年报告(地点:三楼百合厅) 下午 分组报告

时间

主持人

报告人

单位

题目

08:30-09:10

吴俊

李大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未来民用航空的体系安全

09:10-09:50

李兵

夏昊翔

大连理工大学

累积互惠促进合作演化

09:50-10:00

茶歇

10:00-10:30

刘文奇

曾安

北京师范大学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科学学

10:30-11:00

荣智海

李修贤

同济大学

Distributed online Optimization and Game

11:00-11:30

吴晓群

陈都鑫

东南大学

复杂系统协同信息挖掘理论与应用

14:00-17:10

大会分组报告(详见分组报告安排详单)

主持人

闭 幕 式(地点:三楼百合厅)

17:15-17:45

狄增如

虞文武

大会总结

优秀学生论文颁奖

2023年第19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承办单位展示

2023年第19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承办单位展示

大会报告和大会青年报告

大会报告一

报告题目:

求索大脑智慧本质,照亮类脑智能之路

报告人:郭爱克

报告摘要:当代科学与技术正处在大发展、大交叉、 大融合的时代。科学正在向微观、介观、宏观、宇观进军;正在向深海、深空、量子、、通用智能 、脑海深处进军;物质科学、信息科学、智能科学正在相互照亮,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大脑无疑是已知宇宙的最为复杂的智能系统。它好比一个无比庞大的交响乐团演奏恢宏的心智乐章。当下,脑科学和智能科学正现爆发之势。二者怎样才能相互照亮?如何从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求索脑与思维的关系(BRAIN-MIND),物质与精神的关系(Mind from Matter),回答脑在整体上是怎样工作的,这是战略制高点。复杂系统科学研究包含很多构成组元(component)的系统,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仅关注构成系统的组员本身,而是更加关注系统如何关联起来的,及其相互作用。一方面,脑科学需要突破碎片化和“还原论思维”。另一方面,复杂系统科学在呼唤实质性突破。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如同两个车轮一样,协同推进,行稳致远。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在哪里?我将以人类探索脑与思维关系为主线,并从演化和选择的角度概述脑-智科学的进展,讨论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的前沿方向。

个人简介:1965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197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 nat),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84年、1987年、1993-94年为德国马普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访问学者。1979年至今历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视觉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学习记忆实验室主任,神经生物学室主任,视觉信息加工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2020年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学习记忆实验室组长、副所长。1999-2001年任亚太IBRO理事。历任973计划“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973计划“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科学前沿与交叉研究项目“脑功能联结图谱”的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第十四届至第十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我国果蝇认知研究领域和生物控制论研究的开拓者。1993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动物研究学习与记忆的实验室。从演化和选择的视角,从基因-脑-行为的结合上,在分子、细胞、回路和行为等多个层面上,揭示了果蝇的学习记忆、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抉择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环路和系统水平的神经机制;提出了基于昆虫快速视觉仿生基础上研发自主智能无人飞行器集群的学术思想;发展了以电子显微镜和超薄连续切片结合为手段的微观神经联结组研究方法等。曾获亚太神经网络协会杰出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励。他从复杂系统科学和跨物种的角度,思考脑-智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他的科学梦是从微观、介观、宏观乃至宇观的角度“求索大脑智慧本质,照亮类脑智能之路”。

大会报告二

报告题目:

非结构天气气候一体化气候经济与地球系统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应用

报告人:董文杰

报告摘要:地球系统模式是研究全球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地球系统模式包含的影响全球变化的自然物理分量越来越丰富。同时,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及相互反馈过程也逐渐成为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趋势。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成功将大大提升对整个人类社会-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能力和管理水平。报告将重点介绍在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中如何克服了大气、海洋、人类活动等分量模式耦合的关键技术难题,具备非结构超高分辨率、天气气候一体化、社会经济和地球系统耦合等特点,实现全球-区域-关键区多时空尺度一体化、无缝隙模拟,在关键地区分辨率可达米级,最终服务于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和地方需求。

个人简介:二级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主任,“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主任、第二届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兼模式专家组组长。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领衔作者,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变化亚太研究网络(APN)科学计划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东亚区域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气候/地球系统模式研发、气候变化归因和预估等方面的研究,发表SCI期刊文章20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和PNAS等高影响期刊上,出版专著3部,向国家提交咨询报告2份。相关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气候变化外交谈判和区域防灾减灾,咨询报告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大会报告三

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

海洋自主无人艇-机集群海空跨域协同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

报告人:张海涛

报告摘要:高效超稳高精是无人艇集群技术的制高点,一直是国际性难题。本汇报介绍报告人所在自主无人艇团队在国基金集成、重大、重点、珠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下,在无人艇集群相变调控高效应对、无人艇-机集群跨域快慢子协同、超稳抗扰自主控制、多艇多源环境感知与高精目标识别跟踪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并汇报课题组在矢量喷推、异构信息融合、艇机协同起降等核心功能部件和四类自主无人艇及两类艇载无人机的集群成套装备等方面的研发工作。最后介绍上述核心技术及装备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型海洋设施多点同步实时监测、南海资源电磁探测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应用成果。

个人简介:华中科技大学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国家杰青、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从事群体智能、自主无人艇集群协同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两项)、GF重点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Automatica、IEEE汇刊发表SCI论文70篇。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2部。群体智能理论成果被Nature Physics研究亮点报道、无人艇集群和无人艇-机集群应用成果分别被国防部和国务院官网报道。授权发明专利32件,制定国家标准1件,成果在中船重工、广船国际转化,应用于大湾区重大海洋设施监测、南海油气等资源电磁探测等。牵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担任/曾任IEEE Tran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ystems、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II、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等刊编委。

大会报告四

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

未来民用航空的体系安全

报告人:李大庆

报告摘要:航空安全是复杂系统管理的主要场景之一。这里将从三个科学问题入手,结合航空安全的紧迫形势,提出构建未来航空安全的核心是提升体系安全能力、搭建体系安全架构、形成体系安全逻辑。其中体系安全能力要从提升风险消减能力、风险认知能力、风险缓解能力等方面综合提升;体系安全架构要透过超网络视角构建;体系安全逻辑要在自主规章的制定中探索逻辑安全、从韧性管理的角度推进运行安全。

个人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博导、首届校务委员会委员。202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围绕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弹性管理,在PNA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RES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专文报道。主持了国自然、装发预研等科研项目。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担任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双法”研究会高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可靠性系统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副主任。长期在国防、交通等领域开展应用合作。

大会报告五

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

累积互惠促进合作演化

报告人:夏昊翔

报告摘要:动物界与人类社会中合作行为的演化问题是备受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直接互惠机制是促进合作演化的关键机制之一。自1980年代Axelrod对“一报还一报”策略所开展的开拓性研究工作以来,人们对社会困境问题背景下群体中合作行为演化的直接互惠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这一问题依然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特别是对于噪音条件及共同合作的收益相对较低的参数区间中如何通过直接互惠实现群体合作是一个尚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报告介绍了报告人与合作者近期完成的一项研究工作。该工作以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为主要博弈模型,从博弈者交互全历史的累积记忆策略的分析出发为社会困境博弈下的直接互惠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一种累积互惠策略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该策略能有效识别对手的剥削行为,从而与持宽容合作策略的对手维持合作同时不受任何剥削策略的利用。进而,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该策略的加入能有效促进博弈群体中合作的涌现和维持,甚至在极度不利于合作演化的参数区间该策略实现群体中的绝对占优。这一累积互惠的思想还可以扩展到多人社会困境博弈和随机社会困境博弈。行为实验则表明该策略比学界讨论的经典合作策略相比能更好地解释现实中人的合作行为。基于该项工作,报告将对后续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个人简介: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暨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教授,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数据科学与知识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知识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复杂系统学会、国际网络科学学会等组织会员。1998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曾先后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客座副教授。入选2018-2019年度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项目,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计算社会科学及复杂与复杂网络的群体行为动力学与复杂系统演化动力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

大会青年报告一

报告题目:

网络上的信号传播

报告人:纪鹏

报告摘要:具有时空特性的信号传播是复杂系统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但是其与底层拓扑结构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围绕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构建通用理论框架,将复杂网络局域拓扑特征与信号的时空传播动力学联系起来,解析提取出了网络模体在预测信号局域和全局响应中的作用。尤其是,以局域拓扑和全局链路为切入点,定性分析了网络局域模体与信号传递模式间的关联,定量了全局链路中模体空间分布对信号传递的叠加效应。研究结果为大脑中的神经传递模式预测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并为绘制全脑神经联接图谱反演提供了新方法。

个人简介:理学博士,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获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工作,2017年加入复旦大学,先后担任青年研究员和研究员,曾获得了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东方学者-跟踪计划、浦江人才等荣誉称号。目前从事的研究涉及人脑和斑马鱼成像分析、复杂系统、神经元网络建模等交叉研究方向。以第一或通讯发表在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s Report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上。

大会青年报告二

报告题目:

复杂网络的同步控制、结构识别与优化算法

报告人:刘慧

报告摘要:现实中存在许多分布式、大规模、互耦合的网络化系统,近年来复杂网络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越来越广泛,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在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重点提到,“网络化协同”、“群体智能”等,具有战略发展高度。我们从网络未知结构识别、复杂网络结构及边权优化、网络牵制控制及重要节点组挖掘、网络互耦合及多层网络、这几个网络科学的热点角度,介绍近些年来取得的一些进展。

个人简介:博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获得武汉大学及格罗宁根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的协同控制、结构识别与优化计算。主持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创新群体等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部(《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专著资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Automatica上。担任中国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专委会委员、中国网络科学专委会委员、智能控制与系统专委会委员。获得湖北省楚天学者青年人才计划资助(2014年)、获批一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2021年)。

大会青年报告三

报告题目: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科学学

报告人:曾安

报告摘要:科技的发展依赖于科学家大量的研究探索行为。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有着上亿篇的文献、千万级的科学家,有着论文引用、科学家合作等各种相互作用,有着知识的发现、领域的形成、团队的组建等涌现行为。借助于复杂系统的分析工具和视角,近年来科学研究中的很多普适性规律被挖掘出来。这种针对科研活动的研究统称为“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即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本次报告将介绍基于复杂网络和人类行为动力学挖掘出科学家兴趣迁移和团队合作中的一般性规律。

个人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副教授,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复杂网络的实证与应用研究领域,以复杂网络,科学学,信息挖掘为主要研究方向。近5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hysics Report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成果被Nature 正刊以研究亮点配图报道,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

大会青年报告四

报告题目:

Distributed online Optimization and Game

报告人:李修贤

报告摘要:online learning is a popular paradigm for decision making in dynamic even adversarial environments. With the advent of big data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etc., distributed online optimization and game over multi-agent networks have thus far been increasingly focused in the last decade, where a network of agents commit their decisions via local communication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phenomena among all the agents, respectively. This talk aims to introduce distributed online optimization (DOO) and online game (OG) with some cutting-edge developments i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case with coupled inequality constraints and distributed online aggregative optimization, and DOO with control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to autonomous docking for unmanned systems. For each scenario, distributed online algorithms are proposed with guaranteed performances, i.e., sublinear static/dynamic regret and constraint violation or fit.

个人简介:青年百人特聘研究员,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市海外领军人才,国家海外优青获得者。研究兴趣是分布式控制和优化、博弈、机器学习、无人机和无人车。2009和2012年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6年于香港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曾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与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副研究员,曾访问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获国际会议IEEE RCAR 2018最佳论文提名奖,受邀国际会议MLCCIM 2022做大会报告,担任期刊Journal of Control and Decision副编委,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青年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信息物理系统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委员,AAAI、CAA和CAAI会员,IEEE和CICC高级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大会青年报告五

报告题目:

复杂系统协同信息挖掘理论与应用

报告人:陈都鑫

报告摘要:复杂系统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它以社会、工程、生物、生态等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揭示系统运行规律和运用有效技术手段实现控制与优化目标为主要任务。当前,复杂系统信息挖掘是理解系统、实现系统控制与优化目标的必要环节,在万物广泛而深度互联的信息环境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研究方向与新范式已逐渐显现。本报告将从复杂系统结构推断、预测生成、模型辨识等方向介绍近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复杂系统信息挖掘未来的研究展望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将结合承担项目介绍复杂系统信息挖掘理论技术赋能大规模智能交通、智能通信行业应用的相关思考。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10场前沿报告周六周日全程直播:第十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tiush.xhstdz.com/quote/66549.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tius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