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面经常有这三类人。
第一类人,总是讲“如果”。我在福建一个企业里面上了一天课,他们说,“胡老师,我发现我们其实跟华为想得一模一样,当时要是这么做了,我们也像华为这么牛。”这就叫精神内耗。总是讲“如果”。
还有一类人,喜欢找理由,喜欢解释。喜欢找理由、解释的这些人,永远活在过去。人性的劣根之一,就是总喜欢把失败归为外部因素,喜欢把成功归结为自己多牛,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是这样的思维,华为Mate60能搞出来吗?13000个零件的替代,这要付出多少的资源和艰辛?华为营业收入10%投入研发,去年投入超过20%,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企业。这就是华为说的,没有诀窍,没有足够的弹药量炸不开城堡。
真正正确的做法,就是用未来牵引现在。我们看到过去,分析过去的原因,需不需要?需要。但如果只是把这条线延长出去,只是按照我们活过的方式去想,未来不是过去的延长线,我们一定要定义我们的未来,然后倒推我们当下要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我们战略管理的精髓之所在。
人都是痛醒的,华为任总一直在想我们这个企业将来怎么活下去?他一直在琢磨下一步是什么。比如说2000年华为的生意特别好,国内市场轰轰烈烈大搞建设。那么好的经营业绩,能证明明年会有更好的业绩吗?只是基于数据分析可能会走经验主义的路线。
过去的数据不能完全证明未来,牛人不单看数据。
不要被这些数据把自己装进去了。牛人就是“风起于青萍之末”,从数据能看到哪些微观量今后能变成宏观量。网络建设大潮过去后,马上就是平稳期了,所以任总决定华为要出海,去经营海外,这是对未来的判断。经营海外没有任何数据,他怎么分析出来的?其实这就是基于企业家的一种预判。
你预判的未来别人信不信?不信。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种因相信而看见,一种是因为看见而相信。
这两种人怎么结合呢?通过打下一场又一场“胜仗”。1997年大家不信,1998年业绩翻一番,信了一部分;1999年业绩又翻一番,又信了一部分;2000年又大幅增长,信的人越来越多了。
如果你的企业不打胜仗,永远听到的都只是别人的好消息。
我们是否自问过,企业最高层的核心团队有领导力吗?如果没有,我们讲所谓的战略、增长,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发生。
企业里面最应该花时间的,就是在核心成员的审视和安排上。选对人,才能做对事。我们能不能培养呢?踩个油门、踩个刹车,我们都要花几年才能变成“老司机”,你要让人家学这么多东西,那企业黄花菜都凉了。企业只有选人的权利,没有培养人的责任。要把心思放在“选合适的人”上面。
把全部能力都集成到一个人身上,这是世界上最不划算的一笔投资。
你把他培养得很牛,突然哪一天不爽离职了,全部鸡飞蛋打。所以有些人该下来就得下来。1996年华为搞“能上能下”的制度,现在华为搞“退休机制”,都是为了解决组织活力的问题。
一个企业所有的惰怠、效率低下,最后归结起来就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均年龄偏大。人年龄大了肚子会大,什么原因?是营养过剩吗?不是,是营养不良。营养该去的地方去不了,堵在这个地方。所以年龄偏大,组织没活力,跟我们身体是一样的。
华为有几种退出的机制,一种是到一些审计岗位、分公司董事岗位等,相对比较闲一些的岗位上去,从执行层转换到非执行层。一种是提前退休,另外一种就是淘汰,该下来就得下来。通过退出机制,让历史功臣软着陆,年轻人有机会上得去。如果要照顾每位功臣的历史,公司就没有未来。
再一个就是我们要降低对人的要求,我们不能总是去抬高对人的要求,明明大专生能搞定的事情,偏要搞成一个博士,成本就高了。
企业里有两类产品,一种叫组织产品,一类叫卖给客户的商品。我们做管理者要想方设法打造组织产品,他就是一个模具,通过这个模具产生我们需要的人才,然后通过人才去产生给客户服务的产品。我们好多企业不干这个事情,不搞组织建设,哪来的组织活力?
我讲一个辅导公司的例子,一个销售部门要对口全球很多家500强的汽车厂家,一个销售总监谁能搞得定?我过去辅导,第一步就是把组织切细,切成6-7个小部门,每个部门对口一两个大客户,拿下一个客户,这个部门的成本早就回来了。
大石头扛不动,一定要把它切成小石头。我们降低了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我们人才的选拔才靠谱,牛的人都没简历,也没有那么闲在大街上就能挖到。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我们作为领导者不要老是去漫灌。不管员工要不要,都去灌,灌了没什么作用。凡是员工自己不长的,说明他就不是这样的人。你在公司当中有困难不报到我这里来,那是你的事,但是你报过来,我没给你指导就是我的事。这一下子活力就有了,有什么事情,员工就愿意来跟你讲,公司有些事情推不动,就会马上跟你讲。
如图所示,下属一般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无力感。
举个例子,向上共识。很多企业员工跟老板沟通会有障碍,基层员工怕老板,信息不对称。关键我们有些老板经常鄙视下属,“夏虫不可以语冰”。我说,老板你明明知道是夏虫为什么还要跟他语冰呢?你跟他“语夏”不就行了嘛?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士兵都看得懂,如果动不动就讲孙子兵法、讲古文谁能听得懂?向上共识非常重要,要让员工敢于向上沟通。
第二就是周边共识。员工周边拉不通,你要帮他拉通一下。哪个公司没有部门墙?管理要去“理”。管理,80%是理,20%是管。本来该你的事,凡事都推给流程,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知道流程不会说话,习惯对流程缺席审判。
还有就是,有些员工工作方法找不到,一提出来马上给他指导,或者工作当中碰到具体的障碍帮助他去通一通。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是下面人碰到问题会主动找他,但是责任压力在哪里?在员工那里,你不要什么东西都揽过来,帮他解压,你可以告诉他方法,但压力必须他自己来承担。
第三个部分谈一下资源配置。记住两个词,一个叫Accountability,一个Responsibility。中国人说责任,太抽象了。Accountability跟钱相关,Responsibility跟活相关,所以上面负全责就是要挣钱,下面要干活,花钱才能干活。资源配置效率,一定要把目标搞清楚。一个部门的考核一般考什么指标?Accountability,挣钱的。个人呢?要把活干出来,考核的可能有Accountability,也有Responsibility,一些重点的举措。
这里举一个例子,结合我在企业辅导的情况,和结合华为的流程。你看华为从Marketing一直到现金这个流程(MTL流程),有这么多部门在里面工作,每个部门Accountability是什么?他对什么财务指标负责?我们经常讲他要创造价值,如果你不能定义他的价值,他只能天天给你花钱。
Marketing部门是要开辟新市场,要打样,一个行业里起码打三个样。一个地区、两个地区、三个地区都搞成功了,然后大面积铺开。
大客户部门,像华为负责中国移动的大客户部门,他对这个大客户业务的业绩、利润的增长要负责。
我们的技术、解决方案的部门呢?想办法把产品卖上好价钱,我的解决方法多么有竞争力,看销售利润率,不能越卖越便宜,人家是降价,你是要保价,保价就靠我们的方案,方案里面也包括服务。
商务部门兜底守住回款,别最后做了半天款回不来。交付、供应链、采购,把成本给我管好。
我们有些制造部门有质量、有成本、有交期,像这样一些指标。今天我告诉你们,他的Accountability就一个,就是成本。交期和质量叫履责承诺,叫Responsibility。这个我们花工资就解决了,我给他发工资就是让他保证交期、保证质量。但是他要拿奖金,那对不起,同等条件把成本给我降下来。
我们财经部门,对资产回报率负责,对整个公司资产的增值负责。
我们职能部门是费用中心,但是“费”要用到地方,“费”就是大家交的份子钱。所以在业务上,职能部门是效能中心,在财务上,叫费用中心,所以每个部门都要创造价值。
再就是相互之间要协同起来。今天上午有很多老板讲了矩阵型组织,RACI法则就是矩阵型组织运作的具体特点,谁对这个事情负全责?哪些部门、哪些人在这里具体负责什么事?谁是专业的指导者?这个事情做完了,相关信息要传给哪一个环节?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建立规则,没有规则容易乱套。
矩阵型组织,我个人认为是组织活力非常重要的保障。为什么?凡是没有外力作用的时候,永远处于匀速运动或者是静止状态,是惯性的。矩阵型组织互相之间有一个外力扯着。华为的组织像一个麻袋,麻袋里面全部装的螃蟹,螃蟹的腿你扯着我,我扯着你,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衡,又互相约束。这个组织里面大家都有适当的不安全,当员工有适度的不安全的时候,叫惶者生存。
凡是有活力的组织,员工都是适度不安全的,如果员工感觉到很安全,这个企业一定是不安全的。
怎么让组织资源配置更高效?好多企业订单有一单没一单的。现在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就是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没有把业务进行分类。
有一类的业务,像华为就是做规模的业务,做规模的业务不追求利润,但是我们要追求他要把公司所有的成本、费用摊掉,然后让整个产能充分饱和起来,那剩下的增值业务就会赚利润了。
有一部分赚规模,有一部分赚利润。生产线上工人不能一停工把他裁掉,还得养着,最好办法就是充分养起来,养起来的前提是什么?你的业务要饱和,有一部分业务要干这个事情。
同时,企业要识别系统延迟的关键点。什么意思?任何时候,希望大家做管理变革,不要什么都搞,你受不了,花的钱太多,组织一乱可能还影响你的业绩。
每个时期,变革就抓一个重点。
比如说1996年左右华为组织变革的核心就是干部战斗力的问题,我们通过基本法这些文化建设,通过干部能上能下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1999年左右我们的产品研发比较乱,这个版本的问题改完了,下一个版本又出问题了,研发的人一跑,没有人明白怎么回事。所以华为的IPD变革说白了其实是对公司知识资产的保护机制。所以在这个时候你重点把这个事情搞好就完了,抓系统延迟的关键点,抓最本质的东西,不要什么都抓,什么都抓,抓不好的,全乱套了。
一个企业首先要想着开源,第二要想着攻守兼备。
最后一部分,释放潜能。企业里面为什么员工没有活力?心中有贼。
心中有贼怎么来的?山中有贼。
损失厌恶
企业组织没有活力,是因为组织里面有些机制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这是我的体会。问一下大家,你们的公司鼓励试错吗?包容犯错吗?
企业不能建立一个不犯错的机制,只能建立快速纠错的机制。自我批判的意思是快速纠错,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问题要充分暴露,人家愿意暴露,你就要容错。所以刚才讲的三个凡是,就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是追责。
系统破坏
我参加一些企业的会,经常是哪个干部提个意见,老板说“你的意见很好,要不你来牵头”,这就是问事得事,再也没有人提了,所以企业里面谁都不提问题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事情是一个系统破坏,他搞不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企业里面应该是“谁的孩子谁抱”,而不是谁提意见谁干。
双曲贴现
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肯定会关注短期目标。今年的目标完不成会完,未来战略的事情先放在那边去吧,之后每年谈战略,战略就是落地不了。
华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组织要切分,有的是快结构,今年目标要完成的。有的是将来的,那是慢结构。跟我们设备一样,有快的轮子,有慢轮子,不能搞到一起去。
所以,华为的产品线是典型的快结构,但是我们的平台部门就相当于开发药品,产品线相当于抓药,抓药的人还搞创新不就麻烦了嘛。开发药的部门是慢结构。所以快慢要分开,组织要分开,预算也要分开。预算也不能搞到一起去。所以这样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战略的事情有人管,年度经营的事情也有人管,大家都聚焦了嘛。
免疫排斥
华为的文化,跟大家各自公司的文化不一样。每个企业都有基因,每个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基因发育业务,不能把华为的作业原封不动地抄过去,会产生基因排异。
器官移植都有一个特点,先要进行器官配型,为什么有些高管到一些企业会很惨?因为来了以后还带着以前的基因,结果没帮企业做成事,把自己搞没了。所以企业里面要把场域能量调节好,人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建立一个能量的场,通过这个场把大家带动起来,这叫“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你通过场域影响大家,人在场里面自己感觉要跟环境做适配,自己就会做出改变了。
再一个就是经营和管理。经营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让资产保值增值,永远面向的是机会。体现一个管理者经营思维还是管理思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你的时间。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公司内部天天在开会,一定是管理思维,如果天天都是外面泡客户,你一定是经营思维,想都不用想。很多人就是不出门,天天在家里开不完的会,你说你懂经营,谁信?
怎么牵引人才的成长?我认为这是华为公司真正独创的人才选拔的流程和标准,全世界独创。我走那么多企业各种各样的人才选拔,按素质的、按潜力的,潜力是什么?他都没表现出来,你居然看到了。还有看忠诚度的,看你听不听话。我们还是基于业绩能力导向,凡是干不出业绩的一律靠边站。这个叫什么?筛选条件。你是老板,人家干不出活、天天花你钱,你愿意吗?
其次,把你从A岗位上放到B岗位上去,怎么判断能不能匹配?搞两个典型的场景干一下,干得是那么回事,先把你放上去试一试,放上去之后还给你半年左右时间,你相当于坐在驾驶舱自己开车,开个半年看行不行。
成长靠给机会,这叫机会激励。
任何一个人放到新岗位上去都是从不胜任开始的,所以你要大胆去用,人是用出来的,用得不行就换,大浪淘沙。
物质激励在后,机会激励在前,并守住两个底线:价值观与品德。
把这两个底线守住,中间就是业绩能力,业绩能力打通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们中国很多企业里面,不是在战场里面选干部,而是目测。
最后分享一下我们的激励,企业里面激励一般来说有这四个工具,咱们也要正确用好。
第一,工资。员工到你们公司上班,跟你到菜市场买白菜一样,基本活干完,工资就拿到手了。它是一个市场行情衡量价格的价格分配系统。
第二,奖金。奖金是发给那些给组织带来惊喜的,额外贡献的人。
第三,长期贡献奖。在华为,我的工资是短期的,我们帮公司写了一本书,公司给了一笔奖金。但是这本书每年都有版税,这就是长期贡献奖。
还有一种,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给谁?筛选出那些有能力、出业绩,能够跟公司走得更久的人,通过股权跟他们共享未来成长的收益。
所以这四个工具要差异化去应用。
我们今天说了这么多,大家回去之后是不是也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如果是你,开始先干什么?是不是先把“场”营造一下,让员工松绑?身为领导者,是不是也可以低调一点,每天练习一个表扬,一个道歉,下属做出成绩表扬一下,责怪过重致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