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参数  系统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各大期刊(C刊、核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专栏最新一期发文集粹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tiush.xhstdz.com/mobile/news/6633.html
核心提示:汉语学习王海峰,韩晓明:国别化中文教育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内容提要: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密切相关

各大期刊(C刊、核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专栏最新一期发文集粹

汉语学习

王海峰,韩晓明:国别化中文教育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密切相关。本文以国别化视角考察教师因素对日本学生汉语课堂交际意愿的影响。整体而言,教师的内在品质、课堂反馈和课堂管理三个维度的具体表现是影响日本学生交际意愿的主要因素。日本学生整体与不同群体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对具体教师行为的感知反应呈现出差异性,不同语言环境、性别和学习时长的日本学生对影响其交际意愿的教师因素接受度也不同。

杨玉玲,陈贤德:“大词汇小语法”下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收录单位及实现路径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等级标准》中语法项目和词汇的数量及归属变化提出,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收录单位应遵循“大词汇小语法”的原则,具体以词为核心向两端延伸为实施路径,即向下凸显语素在构词理据上的作用,向上延伸到语块。文章发现既有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或缺乏语素意识或缺乏语块意识。本文为语素和语块收录提出大致实现路径。

赵旭:事件整合视域下的对外汉语连动句教学

内容提要:连动句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论的匮乏与滞后是制约连动句教学效果提升的关键因素。理论语法的新近研究表明,连动句用来表达一个由若干子事件整合而成的宏事件,在事件类型上有别于复句等相近表达。事件整合视域为连动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新路径,并展现出广泛价值。语义上,有助于说明连动句的句式语义;认知上,有助于揭示连动句形成的认知基础;语法上,有助于保障连动句输出的合法性;语用上,有助于阐明连动句的交际功能和表达效果。

国际汉学

徐朝东,苏畅黄嘉略汉语语法研究法文手稿中的语音部分翻译与研究

内容提要:明末华人黄嘉略曾用法文著有“汉语语法”(Grammaire chinoise)与“汉语语法论稿”(Essay de grammaire sur la langue chinoise)两部关于汉语官话专著,其中对明末官话声母、韵母、声调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首次将手稿中语音部分译成中文,比较了三处描述的异同,并做了一些注释。

岳岚早期海关汉语教材探析——兼谈专用汉语教材编写

内容提要:《邮政成语辑要》《海关语言必须》《海关英华语言录》《邮用语句辑要》是20世纪早期西方人编写的专用汉语教材和学习工具书,编写者结合当时海关(含邮政)各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广泛搜集不同工作岗位用语,编辑成册,供海关洋员学习。通过分析和考察,我们发现,其内容紧密结合具体的工作场景展开,语料真实生动;而且作者注重选用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料,使学习者能直接应用于实际中,体现了其较高的实用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史料使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佐证。作为最早的专用汉语教材,因考虑到无法全部涵盖,加之社会的变化导致新词语的产生,作者采用开放式编写模式,留出空间供学习者不断补充和修订。在专业术语方面,这些专用教材起到了统一和规范行业术语的作用,为语言的规范使用打下基础。这些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之处,但其真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仅为当时的专用汉语学习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也为当今专用汉语的教学与教材编写提供借鉴。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王春辉国际中文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相关思考

内容提要:教育强国建设是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国际中文教育既是整体教育的重要构成,又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国际中文教育之所以能提供助力,是因为它能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构建全球化教育体系,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而历史事实和国际经验也提供了助力的重要依据。目前来看,国际中文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教育对外开放;讲好“三个故事”,助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国际人才教育模式,助力人才培养和双一流高校建设;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数智化;完善国际中文教育规范标准体系,助力标准建设;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助力教育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全球中文教育网络系统,助力全球教育治理。

李秉震,余佳洵国际中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探索

内容提要:新时期的国际中文教育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讲述目的、讲述对象、讲述主体、讲述内容、讲述方法、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进行重新审视。文章首先梳理了“中国故事”的概念源流,指出“中国故事”因改革开放而出现,随着社会发展而内涵不断丰富,相关研究也逐渐扩展至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国际中文教育,曾先后十余次复信中文学习者,并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重要论述。文章以此为基础,深入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赵立博,李冰冰海外学前儿童绘本式中文教材的编写价值及建议

内容提要:随着海外中文学习者低龄化趋势日益显著,面向学前儿童的中文教材亟须加强规划。绘本是一种深受学前儿童喜爱的、图文并茂的文学艺术形式。编写绘本式中文教材,综合运用多种模态代入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对实现育人目标、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产业化发展、向海外儿童讲好中国故事有现实意义。绘本式中文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吸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顺应学前儿童生理、心理、活动、感知觉等的发展过程,凭借多样的主题、生动的图文、灵活的形式打造特色鲜明、科学适用的学前儿童中文教材,推动国际中文教学资源优化创新。

方紫帆,徐娟:基于区块链的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构建与发展路径探析

内容提要:微认证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涌现出的一种灵活的、创新的、可替代的认证方式。以能力和证据为导向的微认证,能够助力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的涵育。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具有不可篡改性的特点,恰能为微认证提供学习过程的证据支持。因此,本研究以循证思想为指引,将区块链技术与微认证深度融合,架构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添薪蓄能。首先,文章立足当前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现状,阐述了借助区块链技术进行微认证的必要性;其次,文章从认证规范开发、系统架构设计等方面梳理了区块链技术支持的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系统构建思路;最后,文章探讨了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的发展进路,以期助力国际中文教师数字化转型。

郭媛媛,李吉梅: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模式识别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赋能教师反思为目标,以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文本数据为基础,首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多层面的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模式识别框架,实现了对课堂教学宏观结构和微观互动的精确建模。然后基于大语言模型,设计了自动识别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课堂教学模式识别的优势与挑战,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教学模式识别和教育数据挖掘方面的应用潜力。本文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识别框架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设计实现的模式识别方法可有效提升课堂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助力课堂分析的数字化转型。

余江英,杨晓珊,郑开文:人机共教:AIGC赋能国际中文新手教师智慧备课的新生态

内容提要:“人机共教”新生态的构建是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聚焦国际中文新手教师备课的五大难点及AIGC的破解之道:以AIGC大语言模型力破汉语本体知识储备难;以AIGC强内容框架力破教案速写难;以AIGC多轮对话能力破创新教学设计难;以AIGC跨模态生成力破教学课件制作难;以AIGC自然语言理解力破教学语言控制难。基于“人机共教”对比实验得知:基于“人机多轮对话”,可激发教师教学设计灵感;基于“强内容生成”,可大幅度提升教师备课效率,探索出了一条国际中文新手教师智慧备课的新路径,尝试开启“1+1>2”的“人机共教”新生态。

刘俊芳:扩展现实(XR)技术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现状及展望

内容提要:在元宇宙概念下的Web3.0时代,沉浸式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大势所趋,国际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XR是有效实现沉浸式学习所不可或缺的技术。为厘清它的概念,探讨其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我们从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分布、主题内容等方面对1999年至2023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现有的应用平台展开调查。我们发现在理论研究方面,本领域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关注起步较早,对其特征、优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论述,但其整体持续性、现阶段投入程度及研究动力稍显不足;教学应用层面,由于受到技术和使用成本等限制,过去的模式多为基于计算机3D图形的非沉浸式类型,近几年开发的虚拟仿真平台在沉浸感方面有所增强,但尚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要推动XR技术赋能国际中文教育,需在教学设计、技术合作和教师角色转型三方面着手: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元化教学设计;促进各类资源共享、技术融合与合作;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数字素养,运用XR技术实现更便捷有效的沉浸式泛时空国际中文教育模式。

邵敬敏,胡云晚:“新科技汉语”的创新要求及教学应对

内容提要:“新科技汉语”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科学应用科技方法和手段的国际中文,要求“中国”“汉语”“教学”与“科技”元素高度融合,具有全领域性和全链条性,是国际中文教育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亮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面对新质变化,可以实施以下应对:师生双向智能化转化,促进科技汉语人才的迅速发展;推进分专业、分等级的预科科技词汇及句式研究,创新科技词汇与句式的数智化教学;推进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化应用,构拟“智能汉字动态教学模式”、建设“智能科技汉语数据库”、创建“智能科技汉语专题共享”、设置“科技汉语名家讲堂”等,以扎实创新国际中文的高质量发展。

杜修平,杨小荣,尹晓静:构建科技汉语“预本全链条衔接”教学新模式

内容提要:科技汉语是为满足理工类来华留学生本科阶段数学、物理、化学及计算机等理工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而设置的为来华留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专门用途汉语。科技汉语不只是科普性质的专业汉语,还需要有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目标牵引。本研究遵从结构主义整体性原则,以内容与语言融合式理念为指导,从语料库建设、词表研制、教材编写等资源建设方面构建了科技汉语从预科到本科的全链条衔接模型,贯彻了定量分析研制科技汉语词表的创新模式。

田辉:脑机接口(BCI)在国际中文汉字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这个信息时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步伐。随着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学改革的兴起,如何将传统教育与智能技术相融合,不断拓展创新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依然是个重难点,文章旨在探讨国际中文汉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借助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设备或应用程序,解决学生在学习汉字的音、形、义以及词汇理解的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辉: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主要论域、基本特性和体系建构

内容提要: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及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构成了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主要论域。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三大基本特性,即媒介依赖性、多元主体性和情境差异性。围绕不同能力主体、媒介及情境所形成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存在差别。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变量的开放性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层次视角来进行体系建构,其中,宏观层面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主要指国家作为能力主体在基础支撑与规划设计方面的总体能力;中观层面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以平台为支撑,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能力与中文泛传播能力;微观层面以一般个体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为切入口,涉及跨文化中文传播能力及媒介素养能力。

对外汉语研究

赵羚,王辉:“中文”还是“汉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内容提要: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及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构成了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主要论域。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三大基本特性,即媒介依赖性、多元主体性和情境差异性。围绕不同能力主体、媒介及情境所形成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存在差别。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变量的开放性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层次视角来进行体系建构,其中,宏观层面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主要指国家作为能力主体在基础支撑与规划设计方面的总体能力;中观层面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以平台为支撑,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能力与中文泛传播能力;微观层面以一般个体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为切入口,涉及跨文化中文传播能力及媒介素养能力。

曾晨刚,王祖嫘:“数字鸿沟”与海外中文在线教学适应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内容提要:全球“数字鸿沟”对外语在线教学的适应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海外孔子学院师生中文在线教学适应状况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教师的在线教学适应状况影响较小,中方派遣师资在弥合海外本土师资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孔子学院教学资源系统为在线教学准备提供了较大助力。但“数字鸿沟”使得中文学习者的在线教学适应性呈现明显差异,发达国家总体好于发展中国家,成年学习者好于青少年,不同学习阶段的适应状况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未来中文在线教学规划应正视“数字鸿沟”问题,发挥孔子学院优势,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在线教学适应状况分类施策。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淼,张道新:试论汉英肤觉形容词义位衍生现象的共性与差异

内容提要:通过引申和比喻扩展词义是语言系统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以汉英肤觉形容词为切入点,运用词汇语义逻辑理论,发现两种语言在义位衍生机制方面存在共性,即引申、比喻义位的衍生分别遵循“以属指名”和“以名指属”的语义逻辑机制。通过对比还发现,英语作为形态语言,衍生的义位明显多于汉语,而汉语衍生义位的透明度和理据性更高。

吕昕颖,沈壮娟:高校国际中文教师教学胜任力对教学反思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内容提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国际中文教师教学胜任力如何影响其教学反思。基于问卷法,对585名相关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教学胜任力对教学反思的影响既存在直接效应,也存在通过心理资本和职业承诺的间接效应。这一结论为制定国际中文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凸显了教师心理资本和职业承诺在提升其教学胜任力及反思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世界汉语教学(专门性期刊)

李宇明,李艳华:“中文+X”的类型及“工具语言”问题

内容提要:“中文+X”由专门用途中文教育发展而来,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中文+X”中的X可以细分为四类:X1=专业、X2=技能、X3=职业、X4=职业教育。X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相关。“中文+X”中的“中文”具有工具语言的性质,其功能是帮助学生学习X或从事X,分为“一般中文”和“专业中文”两部分。“中文+专业”的教育功能在科技、文化领域,有助于高等教育走出去。“中文+技能/职业/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在经济领域,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中国产业、产品、技术标准、职业教育走出去,有助于中外经贸合作。“中文+X”将为国际中文教育开辟新天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到新阶段。

李明羡余否定:词义驱动还是语用驱动?

内容提要:本文在李明(2023)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造成羡余否定现象的原因。确实存在纯粹由隐性否定动词的词义驱动的羡余否定,这类羡余否定多是由词义只引发■p(p代表补足语小句所表述的命题)而导致的偶发的口误。羡余否定关键是p和■p的冲突。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隐性否定动词,则■p不能引发出来,更谈不上p和■p构成冲突。所以,动词有隐性否定义,通常是羡余否定的必要条件。而p和■p构成冲突,大多是语用因素引发的;语用上有p和■p的冲突,是羡余否定的最关键要素。本文还提及了句法的调节作用,它可以使羡余否定变为真正的否定。

林娟,郭锐“差一点”和“差一点没”的语义

内容提要:以往研究认为“差一点没VP”的“已实现/未实现”歧义是以说话人是否企望VP发生为条件,这一观点有一些例外,陆续有学者提出“积极/消极、常态/偶发、合意/非合意、预期/非预期”等分化条件,但都有例外。本文认为,“差一点X”的核心义是“离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只有很小的距离”,制约“差一点没VP”的“已实现/未实现”义的根本因素是“目标性”,即VP表示的是否是施事或中心人物意欲实现的目标事件。目标性之所以会成为“差一点没VP”意义差异的条件,是因为“差一点”还表达“惜幸”的主观义,并由此造成“差一点”的肯定式/否定式与目标/非目标事件结合时的“三缺一”格局,由此为“差一点没VP”表示“未实现”义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而“差一点没”在表示“未实现”义时,其实是一个近义并联构词形成的复合词,因此并不真正存在所谓的“羡余否定”。

黄瓒辉为什么是尾焦点?

内容提要:本文为某些成分具有特定的信息功能提供又一个个例。通过观察“X时段来”“X时段”和“一直”的信息功能,指出“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和“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的“尾焦点”特征,来自句中具有新旧信息分界功能的“一直”的使用,以及句中“X时段来”和“X时段”不同的信息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焦点结构兼容限制对语句与信息结构相关的合法性的解释作用。

张健军:“都”语义的再刻画:向右复数化——基于认知语法视角的一种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把“都”的语义统一刻画为“向右复数化”,即“都”向右不向左,对事不对物,将右侧谓语表示的事件重新概念化为系列复数事件。在认知语法的视阈下,“都”的语义包含一个普适性意象图式,这一图式包含三个要素——事体、关系和辖域,“都1”的各种语义功能就是通过侧显其中某一要素实现的,“都2”和“都3”的语义则是图式的特殊表现形式——终点侧显式,但呈现方式有所不同,“都2”是射体—界标联结模式,“都3”是参照点—目标模式。“都”语义的刻画是一个图式提取的过程,向右复数化是对汉语作为“话题—说明”语言这一类型学价值的回归。

夏焕乐,张谊生:构式特征在构式化过程中的互动、机制与结果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多重互动观,以汉语副词主导构式为例,分析了构式特征在构式化中的互动过程、机制与结果。根据常项构件数量或位置是否变化将构式化结果分为恒棂构式和变棂构式,并归纳出前者的链条式与辐射式发展路径和后者的单轮与多轮构式化的发展类型。同时,探讨了“构-境-人”塔式互动关系格局,阐述了特征互动调变的具体实现机制,刻画了构式特征在构式化中的具体调变过程和机制,并使用由各层次构式特征构成的合力网络直观展示该调变过程。最后,根据构式集共享特征的类型,将构式联结分为基于共享形式特征和基于共享意义特征两类,二者分别可通过形式增扩和替换常项机制实现。

温涵,郑舒文:现代汉语复合词词内通感隐喻映射模型研究

内容提要:现代汉语词汇通感隐喻映射模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前人研究鲜有在语素层面展开讨论,且较少将心理感觉纳入到通感映射模型中。本文论证了心理感觉在通感映射模型中的必要性,并据此归纳整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92个形容词性通感复合词,分析了293个通感映射案例后,归纳出29种映射方式,发现汉语词汇通感隐喻系统可分为三个层级;通感映射系统整体呈现定向性,但层级间存在不同的映射规则。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语素层面出发,构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通感隐喻映射模型,同时区分语言通感和神经通感,并基于所构建的通感隐喻模型推导出汉语的感觉可及性顺序。不同语言感觉可及性顺序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语言之间的民族性,也为词汇学和训诂学中的词义演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王兴隆,亢世勇:汉语二语外感受词汇跨模态加工中的效价匹配效应

内容提要:以往的跨模态研究多集中于内感受词及外感受模态本身,对于外感受词的跨模态加工及学习鲜有涉及。本文基于情绪Stroop范式对汉语二语外感受词汇跨模态加工中的效价匹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验结果显示:1)不同效价匹配模式下,词汇跨模态加工与传统加工的正确率多无显著差异。效价一致匹配模式下,词汇跨模态加工时颜色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传统加工,效价不一致匹配模式下则出现反转;2)词汇跨模态加工中,效价一致匹配模式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效价不一致匹配模式,反应时由长到短依次为消极+消极>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且前后差异均显著;3)跨模态类型对效价匹配模式的表现具有调控性,跨视觉模态加工中,消极+消极模式反应时显著长于积极+积极模式,但在跨听觉模态加工中二者的差异并不显著。论文最后从情绪-认知系统关联、效价偏向及刺激凸显性等角度对影响效价匹配效应的因素、机制等进行了讨论。

朱周晔,熊文新:基于物性结构的汉语学习者名词短语习得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以物性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水平共405篇汉语学习者作文和135篇汉语本族语者作文为语料,通过分析名词与修饰语之间的物性关系来考察汉语学习者名词短语的习得表现。研究发现:(1)名词修饰语中单个物性角色有8种类型,以构成、单位、评价为主;多个物性角色组合有72种类型,两个物性角色组合占优势地位,高频组合有单位+评价、单位+构成、构成+构成等;(2)名词短语内部物性关系的产出呈现非线性发展路径,二语学习者的表现与本族语者有明显差距。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二语名词习得规律、丰富生成词库理论的应用场域、提升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王姗姗,周小兵:语言共性与汉语二语者多项状语语序习得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纸笔测试,考察母语为印尼语、泰语和韩语的汉语二语者多项状语语序的习得状况。研究发现:二语者的多项状语序列受象似性的强势影响,呈现出与“轨层结构”的高度一致性,即多项状语的表层排序与其到核心动词的语义距离基本一致;同时,象似性的上述影响不受母语背景、语言水平和状语位置分布的调节,却受到状语组合类型的调节,反映出不同动因之间的竞争。随着语言水平的变化,状语内部的移动轨迹呈现出某些特点:时位、处所与其他状语连用时,倾向于左置于核心;处所、工具和方式状语连用时,音节数量短的倾向于左移,体现了可别度领前和依存距离最小化的类型普遍共性。

电化教育研究

吴应辉,袁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数智化路径探讨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明,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文明的优秀元素,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态。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有必要在传统传播方式之外探索新兴的数智化路径。数智技术在文明传播中具有智能创造性、虚实融合性、精准传播性、经济高效性四大特点。利用数智技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可通过四条路径实现:一是顶层设计先行,制定传播战略;二是利用数智技术优化传播内容,搭建数智平台,提升用户体验;三是培养数智人才,建强专业队伍;四是通过数智技术,精准对接个性化需求,实现分众传播。数智技术必将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利器,应充分利用其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客观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建立更广泛的国际朋友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欢迎关注与分享!

本文地址:http://tiush.xhstdz.com/news/663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tius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