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并星标,欢迎点赞、在看、转发
《华文教学与研究》(CSSCI扩展版、AMI扩展)2023年第2期共刊文10篇,栏目包括汉语研究、华语传承、国际中文教育,内容涉及语气副词、移位式话题结构、风格计算、家庭语言政策、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汉语逻辑义和语用义理解、易混淆词偏误等议题。欢迎转发扩散!
汉语研究
论语气副词“可”的核心功能与语义体系
孟艳华
“NP的VO”的构成及其语篇功能分析
方绪军,谭荣华
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中的逆向回指及其中介语处理研究
马志刚,庾小美
华语传承
基于风格计算的印尼书面祖语代际传承研究
刘 华,张馨月
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类型及成因
张 男,彭小娟,延 慧
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内涵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逻辑
李宝贵,魏禹擎,李 慧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导向与服务转向
余江英,陈涵静,朱梦洁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历程、主题与趋势
——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吕 慧,刘劭婧
母语者和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逻辑义和语用义理解的在线实验
张金桥,张巧宏,胡小清
俄语CSL学习者“知道”类易混淆词偏误分析
——以“认识”“知道”“了解”“明白”为例
邓淑兰,杨杰梅
汉语研究
论语气副词“可”的核心功能与语义体系
作者:孟艳华
本文从二语习得与偏误问题出发,结合语料库详尽考察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典型语境、核心功能以及相关的语义解读。文章在认知语言学注意力理论基础上,提出副词“可”的核心功能是“提醒与告知”,即提请听话者注意“可”后的信息“X”。说话者认为,这一“X”是在听话者当前注意范畴之外或注意度不够的信息,使用“可”把“X”凸显出来,提醒听话者重视并加以告知。从语用身份建构的视角看,说话者通过“可”建构了“提醒者”与“告知者”的语用身份。文章最后根据“提醒与告知”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语义解读,构建了“可”的共时语义关联与分布体系。
“NP的VO”的构成及其语篇功能分析
作者:方绪军,谭荣华
汉语“NP的VO”结构是“NP的VP”结构的一种形式,从句法构成上看,一些粘宾动词、单音节动词、能愿动词和否定词“没(有)”等通常要以VO形式构成“NP的VO”,另有些动词可构成“NP的VO”或“NP的V”。NP和VO的语义关系主要有施事和系事等。在语篇中使用“NP的VO”结构,其所指相比“NP的V”更为明确、具体。
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中的逆向回指及其中介语处理研究
作者:马志刚,庾小美
包含回指词的受事话题成分是汉语执行话题化操作的非论元成分,而由此生成的长距离汉语话题结构具备填充词-空位句法依存关系,因此其二语在线理解的时间进程可以验证中介语语法表征的实质性特点。据此实施的自定步速阅读研究结果显示: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成人二语者在线句子处理的速度显著减慢、用时显著增多,可能的原因在于成人二语者运用结构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其处理策略和处理程序均非优化的本族语选项。中间空位在中介语语法中的缺失说明二语者并不能为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构建出具有层级性的结构表征,而二语句子处理则可能主要采用直接联系的语义策略。研究结论支持汉语受事宾语话题句衍生而成的理论分析,而原位生成观既不符合语法理论构建的经济性也与汉语以SVO为主导语序的语言直觉并不一致。
华语传承
基于风格计算的印尼书面祖语代际传承研究
作者:刘 华,张馨月
祖语代际传承是语言保持研究的迫切话题。海外华文文学是“遗产语言”的载体文本,是观察祖语形成、发展及演变的重要窗口。在1965-1998年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印尼华文教育出现大断层,印尼华语作为一种祖语,呈现出缓慢发展甚至断代的发展态势,这在代际传承研究上极具语言特色与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印尼新、老华裔作家的代表作品,从传承语的视角出发,运用语料库技术和计算风格学方法,全面考察印尼华文文学在词汇、句子及篇章层面上的祖语特征,目的是挖掘代际华裔作家的祖语风格的差异及成因,并对代际祖语水平进行初步探讨。首次提出“祖语风格”概念,结合案例研究进一步了解个人祖语风格特点,以期能为祖语传承研究、“大华语”的构建与发展及祖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类型及成因
作者:张 男,彭小娟,延 慧
华人后代华语的传承与延续是移民家庭面临的问题。新加坡的华人人数占比众多,然而,华语的代际差异越来越明显,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以往对华裔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和多语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表面情况,却忽略了家庭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原因。本文中,作者对新加坡31个华人家庭的语言政策进行了访谈,通过对家庭语言政策几个要素的研究,利用Nvivo软件清晰构建了新加坡第三代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的现状模型,比如:家中鲜少有华语环境;父母语言意识薄弱;缺乏语言实践等。并从内外部分析影响家庭语言政策的原因,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内涵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逻辑
作者:李宝贵,魏禹擎,李 慧
为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通过分析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涵意蕴以及现实境遇,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优化路径:国际中文教育要通过树立融通贯通的大学科观念、设置合理完备的专业领域来夯实学科体系建设的厚度;通过不断扩大学术体系论域、加大学术主体国际参与来抓牢学术体系建设的广度;通过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话语平台、加强话语内容的创新、不断推进话语媒介的推陈出新来丰富话语体系建设的新颖度,促进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导向与服务转向
作者:余江英,陈涵静,朱梦洁
引领更多贸易伙伴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更多个体选择中文作为职场外语,是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作为中文母语国,既要一贯坚持需求导向,又要持续做好服务转向。既要不断拓宽中文的国际应用场景,通过制度设计拓宽中文在海外人才招聘、中资企业职场和双边经贸往来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积极推动中文升级为RCEP自贸区公共产品和东南亚中资企业工作语言;又要不断增强中文学习者的获得感,通过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标准化和职业化转型,满足好学习者“学中文、考中文、用中文”的多元需求,让中文学习者学以致用、用有所得。要抓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好契机,既要有“一带一路,中文铺路”的权利意识,更要有“一带一路,中文铺路”的自觉行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历程、主题与趋势
——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作者:吕 慧,刘劭婧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2007-2022年我国汉硕专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发现:汉硕专业研究成果数量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经历起步、探索、深化、转型四个研究阶段;研究活动集中于教育学、语言学等学科专业;师范类、综合类及语言类高校是汉硕研究主阵地;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地区;研究者持续关注汉硕领域,但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汉硕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实习就业、学科建设等主题。今后,汉硕专业研究需注意:研究主体应加强研究者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内容需挖掘汉硕研究新的生长点;研究方法应采用量化质性相结合方法。
母语者和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逻辑义和语用义理解的在线实验
作者:张金桥,张巧宏,胡小清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选择任务,考察了母语者和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对时间型、等级型、数字型和完成型等4类汉语句子逻辑义和语用义的理解与选择特点。结果表明,在汉语句子理解中总体上表现为语用义占优势;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时间型和等级型句子的理解逻辑义占有一定优势,对数字型句子的理解语用义占较大优势,对完成型句子的理解逻辑义和语用义的选择具有无偏性;母语者和高级水平留学生对各类汉语句子的理解均表现为语用义占优势;随着汉语水平提高,语用义的优势越明显。本研究初步表明,不同类型学习者在汉语句子阅读后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语言形式与逻辑义及语用义的心理联结强度存在着差异,这可能影响了汉语句子的意义解读。
俄语CSL学习者“知道”类易混淆词偏误分析
——以“认识”“知道”“了解”“明白”为例
作者:邓淑兰,杨杰梅
本文对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语言测试获得的相关语料进行统计分析,考察俄语CSL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知道”类动词——“认识”“知道”“了解”“明白”时的混淆情况,发现四个“知道”类动词在词际关系上呈现出多对多混淆。在误用方向上,俄语CSL学习者在“明白”和“知道”、“认识”和“了解”、“了解”和“明白”的习得上存在明显的双向误用。文章主要从母语负迁移和本土化教材的误导两方面分析了偏误成因。
本文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 公众号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期刊目录
期刊合集
CSSCI源刊声明(第二辑)
外语界
现代外语
外语电化教学
中国外语
外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翻译
上海翻译
外国语文
外语研究
外语测试与教学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
合集收藏
备考专辑: & & &
语音单词: & & &
新闻英语: & &&
歌曲TED: & & & &
美文故事: & & & &
名字外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