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大学生准备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tiush.xhstdz.com/mobile/quote/3679.html

2020关于大学生准备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大学生准备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当下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准备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关于大学生准备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

  20xx年5月20至30日,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专场招聘会现场问卷、进入高校随机寻访问卷、劳动保障网站网上问卷等调查形式。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以及部分招聘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时点为20xx年4月30日。调查共发出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5份。现将调查问卷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人员结构。本次共调查大学毕业生772人,用人单位13家。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应届毕业生467人,占60%。往届毕业生305人,占40%。男性494人,占64%。女性278人,占36%。

  2、学历结构。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本科以上学历399人,占51.7%,其中:硕士48人、占6%,博士1人、占0.1%。专科学历311人、占40%。高职57人、占7%。

  3、专业分布。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分别来自理、工、农、医等十三个专业,其中,工学203人,占26%。管理学138人,占18%。理学122人,占16%。经济学110人,占14%。文学69人,占9%。其他如农学、医学、法学、教育学、艺术等共101人,占13%。

  二、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大学生签约率较低且工作不够稳定

  截止4月30日,在接受调查的467名应届大学毕生生中,已经签定就业协议的145人,占31%。未签定就业协议的182人,占39%。其他虽未签定就业协议,但准备自主创业的56人,占12%。准备读研或出国的28人,占6%。准备考公务员的14人,占3%。尚无具体就业意愿的42人,占9%。

  往届大学毕业生中,有280人(占92%)曾经就业,有25人(占8%)从毕业至今未就过业。在曾经就业的大学生中,有194人有过失业经历,且目前处于失业状态。有86人(占28%)目前处于就业状态但希望调换工作。在曾经就业的大学生中,有175人是当年实现就业,有92名大学生(占33%)累计就业不到1年。

  (二)往届大学生就业愿望更加强烈

  从求职方式看,调查列举了“通过老师、亲戚、朋友推荐到用人单位”、“直接到用人单位咨询”、“到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登记应聘”、“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查找招聘信息”、“利用网络查找招聘信息”、“通过各类政府或中介有组织的招聘会”、“用人单位直接到学校招聘”和“其他”八种不同的求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应届大学生中有64%的人仅使用单一一种方式求职,而往届大学生中70%的人选择2种以上方式求职。这说明往届大学生求职就业的主动性高于应届大学生。

  (三)大学生比较注重网络和市场在求职中的作用

  通过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求职渠道分析,往届大学生求职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网络查找招聘信息”、“到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登记应聘”和“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查找招聘信息”,他们中分别有75%、54%、45%的人通过上述三种渠道寻找过工作。应届大学生求职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网络查找招聘信息”“通过老师、亲戚、朋友推荐到用人单位”和“到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登记应聘”三种方式,分别占34%、25%、24%。尽管应届和往届大学生求职渠道有所区别,但他们都将网络和人力资源市场作为自己求职的主要方式。

  (四)大学生就业实际工资收入比期望值低

  调查反映,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月薪水平集中在1500元左右,具体是:14%的大学生愿意拿800—1200元的月薪,48%的人希望今后的月薪达到1500元左右,35%的人希望月薪拿2016元以上。但实际上,往届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8%的人只拿到800元的月薪,27%的人拿到800—1200元月薪,40%的人拿到1500元左右月薪,20%的人每月拿到2016元以上月薪。由此可见,有35%大学生实际收入比预期低500元左右。

  (五)大学生就业主渠道正在向非公有制经济和自主创业转变

  调查显示,目前与应届大学生签定就业协议的单位中:国有企业占40%、私营企业占24%、其他内资企业占14%。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仅次于国有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接受调查的未就业的应届和往届大学生中,有34%的人希望自主创业,其中:往届大学生中想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52%。有31%的人希望到私营企业工作,有28%的人希望到跨国企业或国有企业工作。由此可见:自主创业和到私营企业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六)多数大学生接受过就业服务

  在接受调查的全部往届大学生中,有81%的人接受过至少一样就业服务,1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就业服务。从享受就业服务项目看,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培训申请”、“社保关系接续”、“鉴定申请“以及“其他”八项就业服务项目中,有41%的人享受过求职登记,有24%的人享受过职业指导,有23%的人享受过职业介绍。从享受就业服务的场所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机构,以公办就业服务机构和学校为主,69%的人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社会机构接受就业服务,有24%的人到学校接受就业服务。

  (七)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普遍乐观

  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很乐观态度和比较乐观态度的占47%,感觉一般的占42%,没感觉的7%。而对整个就业形势的判定上,有10%的人认为形势好,如不挑剔,很容易找到工作。有65%的人认为形势一般,理想工作不容易找。有19%的人认为形势严峻,完全找不到工作。多数大学生对找到工作抱有信心。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增长较快

  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6万人,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8万人,短短8年时间,全省大学招生数上升22万人,年均增幅13%。但据今年工商局统计数据反映,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季度投资有减少趋势,用人单位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下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增大。

  (二)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招聘会上接受调查的13家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因素分别是:工作能力占92%,相关工作经验占85%,道德品质占69%。而对学历、专业、在校成绩等并不是很关注。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6%的人在大学期间从事过兼职工作(其中:40%兼职时间累计不超过2个月)。凭2个月以内的兼职工作经验,培养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难度较大。说明用人单位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风向标,也反映出用人单位希望聘用人员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降低岗位培训成本。

  (三)资金、政策和项目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准备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要求其从“合适的项目”、“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的支持”六种支持中选择几项,结果选择需要资金支持的人占59%,选择需要政策支持的人占38%,选择需要项目支持的人占30%。

  (四)大学生就业理念需要调整

  在接受调查的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对签约的用人单位满意的占55%,未签约应届大学生认为,没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无法满足自我未来的发展。这说明应届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比较注重自我感受,看重未来的发展,对自己不满意、不适合的用人单位,不愿意降低要求、随意签约,就业观较为理想化。

  (五)大学生就业维权、保护意识要增强

  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七部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全部知道的仅占17%,完全不知道的占16%,其余都是知道一至几部的。在调查现场,有大学生问:用人单位不给休假怎么办?为什么要办理失业登记,能够享受什么待遇?而参加调查的未就业的往届大学生中,仅有11人办理了失业登记。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相关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不熟悉,接受就业服务的主动意识不强,借助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四、对策建议

  (一)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稳定就业岗位

  分析往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就业不充分、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相当一部分人经过短暂的工作经历后即失业,说明一些用人单位聘用岗位灵活性较大,大学生自我择业意识较强。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时间不长,就希望调换单位或工作岗位,由就业转入失业,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已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想法,加强失业风险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稳定他们的就业岗位。

  (二)以私营企业吸纳就业为重点,增加就业岗位

  从调查数据来看,私营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私营企业经营灵活,发展较快,吸纳就业作用明显,在经济转型、私营企业扩大发展时,可以成为继国有企业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掘私营企业安置就业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用工管理,从社保、维权等方面,维护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

  (三)以自主创业为导向,扩大就业渠道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鼓励创业带就业的文件,为安置大学生就业的企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支持,在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的工作中,总结前期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中的经验,简化办理手续,提高可操作性,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扶持发展更多的中小企业,培育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四)以职业培训为手段,提高就业能力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接。努力通过职业培训,弥补高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减缓当前大学生就业增长需求过快增长,储备优秀技能人才。

  (五)以信息化为桥梁,提升就业服务

  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在寻找工作时,大多数都借助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全省人才资源库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实现供需双方网上匹配和信息交换。

  二是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盖省、市、县、社区的信息网络,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学校和社区,对大学生开展零距离的就业指导、培训和职业介绍、就业管理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全方位地提供就业服务。

  三是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在网站上开设面向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专栏,实时发布职业供求信息,提高职介成功率。

  (六)以宣传为抓手,转变就业观念

  要根据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就业的方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从追求单纯的国有企业稳定工作中,引导到非公企业、农村基层、城市社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更广泛的就业领域。通过搭建舆论宣传平台、就业服务平台和权益维护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理性选单位、择岗位、看薪资,通过多种就业安置渠道,尽快实现就业。

  (七)以执法监督为保证,净化就业环境

  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明确行业、工种的工资指导标准,指导用人单位合理定薪,让大学生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同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治工作,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对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要严厉打击,努力营造宽松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调研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海盐扎实稳固的基础教育有力推动了高考成绩持续领先全市,一批批的学子承载着家人的殷切期盼与全部希望,满怀憧憬地进入各类高等院校学习深造,有的家庭更是举全家之力,甚至不惜四处举债,孤注一掷地培养子女成才成器,以期学成之后能顺利撑起养家、立家的责任与担子。在我们将大批未来人才,尤其是农村寒门学子送入高校的欣喜之余,一个现实问题也因日益突出而显得尤为严峻。很大一部分海盐大学生学成归来后,其就业前景与形势与原来个人、家庭预设的理想轨道发生了较大偏离,尤其是投入巨大财力、付出高额学费、就读各类三本院校的学子,当因主客观原因无法及时落实理想就业时,对家庭、个人造成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显得尤为沉重,进而形成需及时加以关注,并有效引导缓解的热点民生问题。

  基于海盐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群众呼声突出、期盼强烈的现实情况,海盐县教育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于5月底及时组建好专题调研组,就海盐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开展一系列摸底调研工作,目标主要是针对三本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兼顾大专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并在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形成该分析报告,以期对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性依据。

  调研的内容与形式

  调研组在前期动员的基础上,对全县三所普高、两所职高的相关毕业生目前的就业与薪水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采样分析,为尽量采集科学、有效的数据,本次调研采取样本调研、座谈调研、走访调研、部门调研、学校调研等多样化形式,以提高情况反映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调研情况与原因分析

  调研组对1661例海盐大学生样本进行汇总分析,综合调研情况可见,如果单纯从就业率的角度看,在四个层次的毕业生中,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列最高。而相对来说,三本毕业生、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86%左右,较之于中职类学生就业率偏低。高职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虽在世俗观念中,文凭认可度较低,但实际平均就业率基本与普通高校三本生、大专生持平,中职毕业生明显偏高。从平均年薪的角度看,大专生能达到5.6万,而相对投入较大的三本生也只有5.3万左右,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明显不高。而高职与中职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一线技术工人,因参加工作不久,尚处于技能训练、熟练阶段,大部分为初级工,故而就业率较高,但实际薪水在4万左右,暂时相对较低些。

  而通过对本县28位未就业三本毕业生的走访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带有普遍性的原因:

  一是自己没有明确、正确的定位。

  二是缺乏求职经验。

  三是自我期望值过高。

  四是就业心理准备还不充足。

  五是家长干预导致就业困难等。

  当然,还有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给该类大学生就业设置了门槛,使其至今未能如愿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本次调研中,因在具体情况陈述时,涉及大学生层面、家长层面、学校层面及班主任层面的主观因素(如三本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薪水估计要低些,统计数字比实际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调研结果,但根据随机回访等综合情况来看,基本能反映海盐县三本以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致情况。

  综合调研情况分析,调研组认为:目前海盐县三本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相较于就业的总体形势,应处于中游状态,但从培养成本等考虑,其就业率确实偏低些,而从就业层次、就业质量、薪酬水平等指标来进一步细化分析,与社会、家庭、个人的现实诉求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而从家庭实际投入的角度看,三本毕业生的培养“性价比”还有待提高。

  主要原因分析

  认识观念偏差。客观上,近年来,海盐雄厚的基础教育使得高考连创佳绩,涌现出大批就读各类名校的优秀学子,形成了良好的民间读书氛围及对普通教育的高度认可,潜移默化提升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民间期望值。

  在此教育氛围下,该类毕业生及家庭因认识所限,大部分盲目迷信文凭。同时,受传统和世俗观念的影响、碍于面子,出于“读普高、有前途”的从众心理,在初中毕业后勉为其难地选择了普高就学。由于不是“量力而行”,在选择了高中阶段的志愿去向后,导致高中学业不突出或跟不上,最终在高考选拔中只能沦为配角,无奈选择三本、大专类的高等院校就读,这是早期自身认识观念的偏差。

  自身定位不准。目前,三本院校毕业生是海盐高校毕业生中占比较大的群体,就业却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就海盐本地区来说,一方面,以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人才缺口大,而他们因能力有限往往难以胜任。另一方面,本地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量高,而他们又放不下本科毕业的身价姿态,觉得“难以屈从”。多种因素叠加也加剧了其自身就业难的问题。

  综合能力欠缺。三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窘境,总体而言是高校扩招后的衍生产品,自身“能力不强,要求不低”的客观反映,他们与名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异或许并非专业知识,而是学习态度与目标管理、自制力、勤奋、吃苦精神等软实力的综合欠缺。这也使得他们踏上社会后处于“比上不足”(总体能力低于一本大学生),比下也不足(技能水平低于中职生)”的`尴尬境地,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理想与现实落差很大。

  缺乏一技之长。目前,三本生就读的院校普遍还不够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等问题,导致大多三本生一方面因本身素质所限(尤其与一本生客观上存在较大差距)而理论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又因求学四年,并无练就“一技之长”,而缺乏就业竞争力。目前,海盐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缺乏,且很多大型企业能提供数量充足的高薪岗位,三本毕业生却只能“望洋兴叹”。

  择业观明显错位。三本毕业“眼高手低”的倾向性明显。择业时过于看中职业地位与薪水待遇等因素,对相对学历要求不高、工作强度较大的基层一线岗位、农村企业岗位等不屑一顾,对薪水不高、工作强度较大的事业单位编外管理岗位等也不情愿选择。就调研情况看,目前三本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普遍不高,频繁跳槽现象突出,这也导致这一群体缺乏工作资历的累积而难以提升薪水水平,使得整体薪资并不遂心意。

  家庭干预过多。海盐地处东部沿海地带,民风相对保守,学生闯劲不是很足。三本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相对封闭,具有短视行为与虚荣心,总是希望投入巨资后能得到有效回报,要求子女能找一份工资较高的体面工作,快速担起养家的担子。一旦工作岗位与薪水不合父母心意,达不到心理预期,就会横加干涉,甚至挖苦、讽刺、责骂子女,导致子女就业患得患失,错过、放弃很多就业机会。

  信息渠道不畅。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很多毕业生信息闭塞,不能主动去收集、分析纷繁复杂的各类就业信息(可能受其自身能力限制)。同时对整个海盐地方的人才需求结构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身特长、优势等也不能有明确认识,择业过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很难找到如愿的工作。有的甚至无所适从,做到哪里是哪里,带来的是工作的流动性,进而弱化了自身的职业锻炼。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从教育管理的层面

  合理确定职普比例。根据目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强烈需求,海盐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适度提高职高的比例,并制订出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与学校考评机制,并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循序渐进地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当然,因现有的社会认知与家长观念的局限性,此项工作的实施必将承受来自社会、家长等各方的压力,需要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的合理引导,同时还要求各初中学校及教师等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引导,形成一种良好的认识氛围。当然,还可进一步建立学生流动机制,如允许部分普高高一学生进行二次选择,进入职高就读等,这在今后的实践中可以尝试推动。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前介入学生未来发展蓝图的规划,分层次、分阶段做好引导工作,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及早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为其个性化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第一,要提前介入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导。初中生思想比较稚嫩,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等并不了解,尤其在升学方面,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的高中学校,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也缺乏思考,更多的是对父母的“言听计从”。因而,初中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各种渠道指引家长客观正确地认识子女发展潜力,为中考后家长帮助子女理性择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初中生的人生规划指引教育,让其充分认识自我,及早树立职业平等、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使其在初中升学时做出合理的志愿选择。

  第二,要深化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高中学校要兼顾学生升学和职业发展两种需要,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协助高中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使其做出正确的高考志愿选择、未来职业选择等。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可通过生涯评估的方式,就学生个人的潜能与问题,进行综合而积极的分析,从而更好地做出未来“求职择业”的决策。海盐县高中学校还可尝试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让每位学生均有一名成长导师,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起到护航、引航作用,并可一直延续到大学生涯。而就中职学校来说,还要在学生创业实践、企业订单培养等方面作出大胆的实践尝试。

  当然,海盐县普通高中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专长、职业发展方向等,在选修课设置上推陈出新,尤其是要推出一批质量高、实用性强、具有鲜明指向性的职业技能类课程,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职业素养。

  做强做精职业教育。海盐县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导思想,进一步突出“对接市场、开放办学”特点。要善于因地制宜,根据海盐县产业布局特点,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专业,力求做到“专”而“精”,使得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乃至未来需求真正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要拓展办学思路,进一步探索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和评价的试点工作,逐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市场适应性。

  根据目前海盐县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还要进一步改善和扩大实训基地。一方面,要给中职学生创造更好的技能锤炼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因技能过硬而在就业市场上确立优势。另一方面,要将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培训中心、校企合作产学研中心、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方面,打造海盐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坚实阵地。中职学校要真正打好“技能牌”,确立职高生就业优势,从而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赢得更好的发展大环境。

  “特色高中”要做优“特色”。目前,海盐两所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一所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应该说在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但是特色创建需要宽松的环境,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有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普通高中大胆探索,开展特色办学改革试验。海盐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继续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鼓励开设各种选修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将“让每一位学生有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成功”的办学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同时,要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办法,丰富评估指标体系,突出对办学特色的评价,引导三所普通高中开展健康办学特色竞争,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办出学校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

  建立学校跟踪机制。高中学校应强化一个意识,即学生高中毕业并不意味着学校培养工程的完成,而是阶段性任务的结束。学校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业等进行后续的跟踪服务。学生进入大学后,应以班级为单位与其保持多样化的联系方式,可根据实际建立定期返校制度等,如利用暑期、寒假时间,采用教师辅导、专家讲座、典型人物报告等多样化形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职业定位、个性化发展等进行有效指导、分析。还可定期收集本地企业、单位用人信息等,通过手机短信、班级qq群、校园网等各类平台向学生发布,促使其未雨绸缪,提早应对,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学校也要就此项工作的开展建立合理完善的考评机制,以提升学校推动学生就业的服务功能。

  加强宣传引导作用。近几年来,海盐县职业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突出成绩,中职学校在全国、省、市各类技能竞赛中更是取得了领先全市的突出成绩。高职考试也是连创新高,居于全省前列,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正逐年提高。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更要抓住有利契机,自觉发挥起对社会的宣传导向作用。一是要大力宣传职校毕业生的优秀典型事迹,尤其是各类技能竞赛获奖者在就业市场掀起的哄抢热潮,使“学技能、好就业”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二是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紧缺的市场形势。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初中毕业生及家长了解企业对有一技之长职高毕业生的强烈需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认清自身实力,着眼长远发展,在高中志愿选择上能够合情合理,真正使海盐县初中生及家长在理性选择中实现科学合理的普、职分流。

  组织大学生回炉培训。目前,因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的先天缺陷,海盐大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轨现象,不符合地方企业用人标准,导致就业越来越困难。所以可采取政府补助、企业订单等形式,组织开展普通高校毕业生回炉培训工作。可充分利用海盐中职学校设备、师资等有利条件,根据海盐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没找到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可开设各类实用技能班。通过培训使包括三本学生在内的大学生真正学会一技之长,并获得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可以说,组织大学生回炉重造是为了完成高等教育缺乏的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学历教育与市场脱轨的“硬伤”。而本项工作具体可由人社局进行人员组织,并委托“海盐职成教培训中心”实际操作。

  (2)从政府、社会的层面

  建立专业选择的提前干预机制。政府要切实聚焦民生,逐步建立起职业选择干预机制。要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发布官方信息,让学生在报考高考志愿前,事先了解海盐产业结构特点、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熟悉紧缺型专业人才分布情况,进而预先对自身有一明确的选择性定向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选择,为日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科学引导考生避免选择志愿的盲目性,以免为日后就业埋下隐患。尤其是三本学生,在自身更应具备“经济头脑”的同时,也要适度引导其根据家庭实际,增强志愿选择的“功利性”,避免日后发出“劳命伤财”的无奈感叹。

  逐步建立提前介入就业机制。在每年高考创下佳绩、输送大量高校人才的同时,还要有后续的跟踪服务。尤其是就读三本院校学生,更要重点加以关注,在其自身投入巨大求学成本时,政府也有义务与责任为其未来就业提供连续性服务。在其求学期间,可通过手机短信等平台,定期发送海盐就业信息等,使其及早规划设计,确定就业发展方向,做到“术业有专攻”,合理对接充电,学好“一技之长”。在三本学生求学期间,可利用暑期放假时间,按其发展方向,协调各部门提供更多数量的实习岗位(提供一定薪水),推动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早锻炼其实践能力。政府也要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公益性技能培训,大学生可按自身就业方向进行选择,将自己打造成“学历+技能”双优人才,拓宽未来就业空间。

  要加强政府的舆论导向。政府也要有计划地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引导行业、企业举办“宣传会”、“成果展”之类活动,展示海盐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职教毕业生的需求,宣传政府部门和就业单位可能对他们扶持和鼓励的政策措施,展示职教毕业生创业、就业后成长、成才的生动事例,以政府特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来引领社情、民意,努力促使社会大环境的理性回归,逐步缓解“技工荒”的同时,有效推进回盐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

  要不断更新用人观念。海盐各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和科学的用人机制,不可带着“有色眼镜”人为地将大学生划分三六九等,主观地设置用人门槛。应清醒认识到,三本生在内的大学毕业生刚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要他们发挥出价值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开展针对性、计划性的人才系统培训,并逐步形成人才梯队。同时,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合理消化人才的社会责任感,避免短视行为与用人功利性,要鼓励“人人竞相成才”,并形成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作为政府部门,要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为三本院校毕业生等就业创造更大的空间。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手段合理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善于把握机会,确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发展思路,消除“等、靠、要”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工作机制,可以考虑成立专业就业指导机构,积极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就业服务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起用人单位空岗报告制度和就业预警机制,定期向全社会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使供求双方信息互通、合理对接。

  要关注大学生家庭情况。每一个大学生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当倾尽家力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如期作出贡献时,对家庭的打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本次调研走访中,家长的反映较为强烈。尤其是三本毕业生的家庭,政府、社会应给与更多关注。对这类家庭应由所在地(村)的管理人员等进行经常性的走访调查、熟悉情况,针对家庭的期望值,合理引导看待就业问题。对确实有困难的家庭,也可有多种形式的补助等。使其在付出巨大财力的同时,有一定的精神慰藉,能感受到政府、社会的关爱,避免因不能满足期望而产生不满情绪。

  总之,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短期内也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四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

  3、对企业不够了解。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四、大学生就业政策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2020关于大学生准备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关于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11-29

妇女创业就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07-08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1-29

女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08-06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1-20

关于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12-06

残疾人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06-24

疾人就业情况实际调研报告08-01

本文地址:http://tiush.xhstdz.com/quote/3679.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tius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