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经纪  教师  系统  参数    蒸汽 

精读还是多读?2019阅读总结

   日期:2024-11-01     移动:http://tiush.xhstdz.com/mobile/quote/54.html

近几年已经不再拿阅读量来考核自己的阅读。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精读还是多读?2019阅读总结

之前写过一段话,说明这个想法。

感觉已经过了需要大量阅读的阶段。从前是这样,乱七八糟拿起什么读什么,或许是因为人在年少的时候容易被各种繁复华丽的形式所吸引。而且容易被一种盲目的匮乏感驱动。觉得每读一本都是给养,都能弥补自己的欠缺。这个阶段大概持续有十年时间,但我想因人而异。最近一两年感觉对很多东西开始怀疑,觉得讲的都一样,大多不过是形式的区别。就跟认识五十个人,一百个人……一样,实际上到最后还是等于认识了一个人,千人一面。大部分都是趋同,能发生共振的只是极少数。而且随时间推移,这个数字只会越来越少。

阅读是件很简单的事,也是很私人的事。若将这个过程分解,大概只有简单三个步骤:读,思考,用准确精炼的文字把思考表达出来,也就是做笔记或者消化。

关于今年的总结,我简单划分几个类别。每个类别列举少量几本读过且有代表性的书。选择标准除了启发和拓展性,还有一点,就是是否留有余味。

今年读了一些名著,如《苔丝》,《愤怒的葡萄》,《审判》,《大师和玛格丽特》,以及读过多次的《细雪》,等等。很多名著是在三十岁以后才开始陆续接触。这个年龄去读并不晚,反而绝得更合适。名著作为一种经过时间反复淘洗的经典,是一种极为精炼浓缩的文字艺术。可以是说是一种精粹。名著承载的东西很多。对人的理解力、阅历及审美都是有要求的。所以深者读其深,浅者读其浅。

《大师和玛格丽特》不论如交响乐一样弘大辉煌渐进式的结构,幽默的叙述,还是如童话般浪漫的故事,总能让人找到一个切入点迅速进入这本小说。事实上,在布尔加科夫所处的那个高压的时代,写作这样一本书对作者来说并不利,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可是在四面都没有路如同孤岛的困境之下,创作这本书恰恰又成为布尔加科夫的拯救,让他得以完全回到自己的内心,找到这一样一块纯净与安全之地。特别喜欢这个故事通过魔幻想象来达到讽喻现实的目的,它体现了作者不愿屈服于溃烂局势的一种孤勇,但又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愤怒,而是用优雅高贵的方式去抗争。举世皆浊的时代与社会,拒绝相信真理的存在,虽生犹死。相信真理的存在,对真理抱有信念,勇敢追逐,虽死犹生。

宁肯的《天·藏》和庆山的《夏摩山谷》,则是今年特别喜欢的两本气质比较独特的长篇小说。两本书都跟西藏,跟宗教,跟心灵相关。庆山的西藏属于清丽,寂静,幽美。而宁肯的西藏是雄弘和壮美。除了作品本身所散发的独特美学气质,密集的哲学思辨又让作品具有了骨骼,读的过程给人颇多启发。藏地题材的文学作品读过很多,大多局限于猎奇和风光,格局不够,有格局文字又达不到。《天·藏》和《夏摩山谷》无论从主题,语言还是格局,都属于高阶。

《蜜蜂与远雷》是今年很喜欢的一本关于技艺的小说。它讲的是音乐,其中又渗透了灵性。饱含寓意。作者在书中精心构造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音乐比赛。每一次比赛都如同一次淬炼。几个人的内心伴着音乐,在不断的记忆,回想,感悟,思省中,最终完成潜移默化的净化和升华。故事的内核仍然是灵性启发,让人回归到自己的心,回归到本真。

对我来说,感兴趣的长篇小说包含三个元素,有完整明晰的哲学观,有美学,有格局。如满足这三点,语言再具备一些个性则为上佳。

纯故事性的小说我喜欢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国部分古典小说,如《镜花缘》和《海上花列传》,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欧洲古典气质的哥特小说,还有日本一些极具个性的异色恐怖小说,如阿刀田高和乙一。这些小说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各有特色。

最近在读的《唐望三部曲》是一个意外之喜。无论从故事性还是它的精神内核,都给了我不同于从前的阅读体验。里面大量描述巫术的部分很吸引人,可以当做一本惊险刺激的探险小说去读。而唐望的教诲则涉及到心灵成长和哲学层面。跟随唐望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力量不断进阶,心智不断打开的过程,很有意思。特别符合它的副标题:“心灵秘境之旅”。

关于散文

散文里面今年接触到的重要作者是佩索阿,读了他的《惶然录》,及《坐在你身边看云》。还有南方作家黑陶的《泥与焰》。黑陶的散文每一篇都很短,但是语言和视觉很有特色,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色古香,用词精炼,又有欧洲油画一般浓墨重彩的色感。有人说如果梵高的油画用文字形式来表现,那应该就如黑陶的散文一般。佩索阿的文字有一种极为空灵的诗性。他好像对文明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痴迷让精神回归到一种天真本然的状态,很干净很纯澈。他总是让我容易想到海子。

好的散文并不常见。就像要挖很多的蚌才能挖出一颗真正的宝珠。太文气太柔美太精致太琐碎,对我来说都不是最好,太乡土味也不好。最好的是清朗有骨骼的,如同和满月之夜互相映照的梅枝,既有意境又能清晰看到枝杈的纵横走向。还喜欢一种,是到第三重境界那种见山是山的,极致的平淡里面出韵味,见真意。黑陶的散文是特别喜欢的,同时觉得文词要淬炼。不淬炼的写作对文字是一种绝对的不尊和浪费。

关于短篇小说

濑户内寂听的《人生在世便是相逢》,及山田咏美的《风味绝佳》是今年尤其喜欢的两本。前者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后者则是一种红尘世俗里的幽微琐碎。

濑户内寂听的文字比较沉静幽美,关于宗教的故事都写得细腻雅致,古色古香,在雅致中实现传道。而山田咏美的爱情小说很淡,偏向于感情中隐约而无法言说的那一块模糊地带。

觉得人心幽微复杂的感受是逐年加深的。常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的爱情叙事,其实是把人心和人情简单并具体化了,非黑即白,仿佛这样才能呈现强烈的故事性。但感情中最贴合人性真实的,其实正是那个不易显甚至模糊的中间地带。除了山田咏美,还有个别一些女性作家在这一面做得相当不错,并且不能被超越,如张爱玲,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小说总是很难拍。还有被称为“日本张爱玲”的向田邦子。人情,其实就是在淡中才能显出真味。

霍桑短篇小说集是在孔网淘到,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旧书,将近600页,很长一段时间读得很有味。霍桑显然属于那种很会讲故事的作家,特别善于营造氛围。我特别痴迷霍桑小说中那种黑暗、神秘而鬼魅的哥特气质。有的小说,不需要去反映更多的东西,本身成功讲好一个故事就已经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艺术。

一套三册的《克苏鲁神话》也属于这个范畴。一整个夏天作为枕边书,每天读一两个故事,很好看。大学时代有一段时间迷恋蔡骏的恐怖小说,在租书店一本一本地租来看,看完了再去看他提到过的爱伦坡。毫无疑问是我喜欢的小说。但直到今年看到克拉夫特,才有一种找到创派祖师的感觉。

关于美学

美学今年读到最重要的两本,是日本美学关键词系列《日本侘寂》,《日本色气》,以及柯锡杰的摄影美学,正冈子规的《日本俳味》,还有冈仓天心的《茶之书》。

柯锡杰的摄影美学,印证了我一直对摄影的一些想法。关于摄影,并不是掌握一套精确的技术方法论就能轻而易举让它变成一种艺术。不能指望一个脑袋和心一样空洞的人拍出好的照片。真正的摄影从来只跟一个人敏锐的内心,深入的思考,以及个人独立的审美有关。柯锡杰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是他的内涵,审美,及哲学思考。

一直很喜欢日本美学。其实之前并没有读过很多系统分析日本美学的书。我对这种美学的模糊感知来源于近几年接触过到的大量日本电影和文学。侘寂和色气是一套让人明白美为何为美的书,书中从理论到实例,对“侘寂”“色气”这样的一些日本美学概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拆解,剖析和探讨,周密而系统地分析其内涵构造。读完仿佛能够直接抵达日本美学的深层,获得至美体验。

阿伦·瓦兹的《心之道》,还有阿姜查尊者的一本合集。

前面一本是朋友在旅途中的书店买到送我一本,后面一本是十月份在大同一座古寺结缘领取。任何关于宗教的书主题都是发现人的自性。我记得顾城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佛教是告诉给那些不知道的人的。如果你已经知道了,对于你来说就没有佛教了,一切都是你自己。

没有意识的话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灵性启蒙读物去读。并不深奥,阿伦·瓦兹从这个时代的人类通病“焦虑”这一主题切入,让人回归到一种本真的状态。阿姜查的开示则平淡朴实,善用幽默和寓言,是两本让人放慢和静心的书。

关于写作

有两本关于写作的书,今年读过印象很深,值得推荐。《金蔷薇》,杜拉斯的《写作》。

《金蔷薇》很难根据它的体裁来把它分类到文学中的某一种具体形式。既像小说又像散文,还像笔记。但归总来说,是一本探讨写作,探讨文艺的书,就像闪烁的珍珠发出光芒,多能给人启发。就像作者所说,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如能从童年一直延续到成年,将会是一种宝藏。这本书就是一种诗意观察生活周遭,观察世界的结果。里面提及很多写作方式都比较实用。其实若保持常年写作阅读的习惯,《金蔷薇》中的经验并不算新鲜独到,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有很多共鸣。如果没有很多的写作经验,这本可以作为入门必读。

一直喜欢的是个性化的写作,到现在仍然不变。个性可以是思考另类的个性,也可以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个性。记得我喜欢的作家央珍曾经说,对她来说,“写出来的文字必须要带有一种气质。”泛泛的口语化的写作谈不上个性,可以忽略。个性本身已经是一种才华的体现,杜拉斯显然包括在内。而且这本书的最大魅力是语言的简洁和精准。而且很多观点已经不是炉火纯青,而是进入一种化境。感觉她完全就是为写作而生。

今年写的一些读后感:

1、神的技艺:

2、夏摩山谷与香格里拉:

3、乐观的宿命论:

4、绝境中给人以生机:

5、石黑一雄的战争观:

6、为美而做的远征:

7、孤堡中的卡夫卡:

8、事物存在的方式:

9、心灵喷涌出的轨迹:

10、不存在的女儿:

11、日式审美之最:

12、非洲的女儿:

13、抵达日本之美的深层:

14、蝴蝶:

15、阅读的理由:

16、“我知道一见到你,那快乐时光就会骤然而至”:

17、摩灭之下,时间的尘沙化作金粒:

合上最后一页并不意味着一本书已经读完。事实上,我比较重视的是读完以后那个持续几天琢磨的过程。很多思考其实在读完的最初并没有答案。要反复地回忆,翻开书去重读那些划线的部分,确认自己的疑点,调动脑子里的库存去辅助完成最终的思考。

并且,阅读一定要结合笔记。笔记的形式不是大段大段去摘抄原文,那只是一种共鸣,不是思考。思考是读的过程中因为某个句子,某个段落所连带触发的回忆,想象,或者疑问。这部分很重要。我很少会把大量时间用在形式复杂的读书笔记上。对我来说那可能更多满足的是一种DIY的乐趣。有共鸣的东西只需要用铅笔在书上划线即可。读过一遍若想短期内再回顾,只需阅读划线部分即可。

1、不需要拿一段时间内读多少去考核阅读。重要的是能从读过的一本书中得到多少。一本深具启发的书值得一读再读。不需要迷信书单,书单只是一种个人口味的证明,除此之外没有其它。

2、每个人从书中读到的,是他个人的审美和历史。理解力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跟一本书真正发生感应。从读的书中去找到书,最适合的书单藏在你喜欢读的书中。

3、尽量养成自己的阅读品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好处是阅读会越来越精准,不浪费时间。

4、必须要做笔记。做笔记是一种思考和消化的过程。把模糊的感觉用精确简练的文字成型。

5、没有必要跟别人因为好坏争辩讨论。每个人理解力不同,一切思考都可以通过做笔记来完成。

6、善于利用二手商店去淘一些有价值的旧书。

7、大众认可,一段时间内畅销的经典并不意味着必读。只选择适合自己品味,能进入自己心灵的书去阅读。

共勉。

本文地址:http://tiush.xhstdz.com/quote/54.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tius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