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前后,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一批头部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医疗产业,尝试打造第二曲线,押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时代风口。
凭借其在科技、数据以及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大厂们开始探索如何将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健康相融合,期以颠覆传统医疗模式,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
历经十余年的成长与试错,医疗健康业务逐渐成为巨头们的重要探索领域,但真金白银大把大把撒出去,回报却似乎仍旧遥遥无期。在医疗这条道路上,即便是身为互联网巨头的庞然大物们,也面临着许多不可逾越的难关。医疗似乎是所有行业里“最难啃的骨头”,往前走进展缓慢,弃之却又可惜。
从医疗服务到医药电商、从生物医药到大模型......互联网大厂们的足迹几乎已经遍布医疗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但至今仍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十余年过去,大家反复试错,仍未有人退场。
今年上半年,在许多医药行业会议上,频频能见到大厂医疗业务人员的身影,其中较为新鲜的面孔是小红书和快手这两家。从小红书和快手这两家企业人员的现场发言和分享的一些内部资料来看,两家探索的领域都是在医药电商方向上。而其它大厂在今年上半年也动作频频,发生了人员调整、业务裁撤、收并购等诸多动作。
《健闻咨询》盘点了小红书、快手、阿里、京东、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美团合计8家互联网大厂的医疗业务进展,以求从中发现一些启示。
医疗行业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快手:
在线问诊水花平平,眼光转向医药电商
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快手与美团的战略合作已经到期并完成续签,未来三年,美团对快手的供给内容将从团购产品扩展到代金券产品、会员商品、秒杀品等多种营销形式的耦合。
在快手与美团过往的合作中,医药一直是重点方向之一。在今年5月举办的医药数字品牌大会上,快手就曾分享过与美团买药联动实现O2O闭环的合作案例。
自去年10月开放OTC经营后,九州通、好药师、华润三九等医药企业已经正式入驻,开始在快手平台销售OTC产品,快手的医疗布局在医药电商这条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国内流量两大的短视频平台巨头,快手与友商抖音的背后的字节跳动选择切入医疗赛道的时机几乎是同步的。
疫情爆发之初,快手便联合权威机构以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进行疫情科普及辟谣,并联合微医、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机构开通在线问诊服务。2020年6月,四川快手互联网信息有限公司已成立,其经营范围便包括: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
但比起字节跳动短期内大刀阔斧地收购与布局动作,快手此后沉寂了近一年,直到2021年才频频传出新消息。
据媒体报道,快手在这一年确立了两个全新的医疗业务品牌“小愉”和“轻蝉”,其中“小愉”为综合类医疗项目,将会以App的形式面向所有用户。此外,快手还布局了一家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广州依尔综合门诊部。
但时隔三年,传说中的“小愉”和“轻蝉”至今仍未亮相,快手也没能实现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整合。如今在快手APP首页侧边栏的健康板块中,仍设置有在线问诊项目,但点击进入后咨询渠道仅有京东健康一家,而非快手自建的医疗团队。
快手与抖音仿佛殊途同归,兜兜转转数年之后,最终还是在2023年先后转向医药电商业务,逐步放开平台对药品销售的管控。
如今,抖音已经上线货架电商式和即时零售式两种买药方式,快手目前只有货架电商式药品。未来在医药电商乃至医疗健康这条赛道之上,快手和抖音这两个老对手将如何展开新的竞争,还需拭目以待。
小红书:
内容营销打造药品销售新模式
据媒体报道,小红书近期完成了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DST Global、中信资本、博裕资本、红杉基金、高瓴资本等,在本轮融资中,小红书估值约为170亿美元。
虽然相较2023年估值有了显著增长,但此次融资带来的市场情绪也并非完全乐观。一方面,此次融资并非新股融资,而是以老股转让的方式帮助早期投资人退出,另一方面,就在本轮融资前后,小红书被爆出正在进行新一轮裁员,主要针对绩效未达标的员工,占比高达三成。
在近年来的上市压力之下,小红书对公司的战略、业务板块及组织架构不断进行调整,电商业务也从以前的辅助角色变成核心任务,持续探索商业化道路。
随着小红书旗下自营电商平台福利社和小绿洲相继关停,2023年下半年开始转型买手电商。也是在这一时期,小红书与抖音、快手同步开始尝试医药电商业务,新一轮的药品零售战似乎已经打响。
经过长期的培育,小红书内部有着十分蓬勃的医疗健康消费需求。根据千瓜数据发布的报告,2023年10月-2024年3月,大健康赛道相关种草笔记数同比增长超100%。根据小红书在今年5月举办的医药数字品牌大会上公布的数据,2023年度小红书内部OTC、保健品、医疗器械的搜索量增速分别达到75%、70%、35%。
虽然与更早入局医药电商的阿里、京东、美团等对手相比,难以匹敌其强大的物流、供应链等优势,但小红书与抖音、快手这样的流量平台,或许将孕育出全新的药品销售模式。
以往只能通过货架电商找到的OTC药品,在小红书上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凭借内容营销为商家带来巨大流量。
在医药数字品牌大会上,小红书介绍了当前药企运营的两个重点场域,搜索场与浏览场。在浏览场通过内容营销激活用户的日常备药需求;在搜索场通过知识科普解答用户的用药疑问,推动用户完成消费决策。
目前,小红书、抖音、快手的医疗业务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完成用户心智的培育,平台模式也较轻,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医药体系,与头部的传统电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店铺入驻、营销、卖药合规问题等,也是摆在新玩家们眼前的挑战。
百度:
all-in AI后,李彦宏开始看好智能体
7月19日,百度健康生态大会在北京举办,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百度大健康事业群组总裁何明科在会上介绍,百度的“患医药”服务闭环逐渐搭建完成,大模型等Al生产工具落地应用,并在会上推出多款大模型产品。
百度在医疗领域的布局颇早,早在2012年便开始试水,依靠流量、技术等搜索产品优势,至2015年时,业务版图已经覆盖在线问诊、在线挂号、医药电商、新药研发、智能设备等各个领域。
2018年,百度开始全面转型AI,成立智慧医疗部门,此后又借着疫情后医疗健康赛道的新机遇重启百度健康,系统性布局医疗。
短短4年内,百度智慧医疗与百度健康团队迅速成长,于2022年升级为百度第五大事业群大健康事业群(HCG),由集团副总裁何明科执掌。
百度后来又收购了国内首家医疗信息数据提供商GBIhealth,HCG的业务布局从此演变为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药企服务三大板块,分别由杨明璐和刘军伟领导。
在近年来的探索中,百度先后布局了AI医疗影像、互联网诊疗、医药电商、医疗信息数据服务等多个领域,并在2023年以来着力推动大模型进展。
但百度医疗业务的商业变现却并不顺利,有百度集团内部人士向《健闻咨询》透露,HCG的内部核算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来自于百度自身,对外独立商业化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百度集团层面,对AI制药的布局也十分重视,百度风投先后投资了英矽智能、深势科技、索智生物等多家AI制药公司。在2020年,李彦宏还个人出资成立了百图生科,该公司近期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
在人事变动方面,2023年底以来,百度健康负责人杨明璐、智慧医疗和GBIhealth刘军伟先后离职或离任,HCG旗下三大品牌均迎来人事调整期,百图生科也于数日前宣布迎来新总裁——SAP前全球副总裁邓永富。
不论是百度集团内部的HCG事业群,还是独立于百度之外的百图生科,其当下的研究重心都离不开大模型。在7月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呼吁行业不要继续卷模型,要去卷应用,并指出智能体代表着AI时代的未来趋势,在医疗、教育、金融等各领域未来将会出现数百万量级的智能体,形成庞大生态。
对智能体的关注在百度如今的医疗业务中也有所体现——7月19日的百度健康生态大会上推出的几款大模型应用产品之中,便包含面向普通用户的健康智能体家族。
过往数年中在商业化与C端口碑等方面一直有所欠缺的百度医疗业务,在大模型时代如何凭借AI技术占据优势地位,或许正是当下的重要命题。
腾讯:
从To C到To B,只专注做平台型的产品
7月17日,生命科学研发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太美医疗通过港交所IPO备案,离上市更进一步。
其背后股东腾讯也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短短两月内,这是腾讯投资的医疗健康类企业第三次传来IPO新进展,在更早一些的5月16日,卓正医疗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6月13日,晶泰科技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腾讯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从投资起步,自互联网医疗最为火热的2014年起,腾讯先后投资了丁香园、微医、卓健、医联和好大夫在线等一批明星企业,花费数亿美金成功进入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头部阵营。
此后,腾讯在医疗健康逐渐从互联网医疗项目,向更前沿和更硬核的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精准诊断等细分赛道布局,其中不乏晶泰科技这样的行业头部公司以及成功登陆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就在数日前,腾讯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太美医疗也成功在港交所IPO备案。
腾讯的自建医疗项目起步则相对较晚,直到2017年底才正式对外发布第一款旗舰产品——腾讯医典。
2018年腾讯完成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后,医疗相关业务被整合到了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中,业务重心开始从投资转向自建,逐步形成三个板块,一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二是侧重内容的医学知识服务,三是借助大数据和的医疗AI。这三个方向后来分别诞生了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腾讯医典,腾讯觅影。
然而,相比于投资,腾讯自建医疗业务的发展并不算顺利——烧了几个亿的腾讯医典,至今没有找到商业模式。腾讯医典负责人张猛离职后,团队和业务规模持续萎,数月前更是爆出张猛及其下属刘运霆在职期间非法侵占公司资产的消息,暴露出腾讯医典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被寄予厚望的腾讯觅影高开低走,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几大癌种的智能筛查系统至今仍未获批,一度被传已经“内部叫停”。一位和腾讯觅影有过业务合作的人士此前曾向《健闻咨询》透露,“觅影项目事实上已经处于搁置状态,硬件价格过高和拿证受阻是最大的两个原因”。
从To C到To B的转型,腾讯已经进行了6年,经过不断试错之后,2022年的腾讯决定转型转向被集成后,专注做平台型的产品。
据一位长期关注腾讯医疗业务的资深人士透露,“现在腾讯自建的那几条医疗产品线,基本上都已经转化为服务B端客户的工具。”
在对大模型的研发上,腾讯的重视程度并不逊于百度。在6月举办的数据智能大会上,腾讯副总裁张渝曾表示,腾讯健康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在提升病历撰写效率、自动化生成体检报告、帮助患者降低用药风险,以及推动个性化、精准化医疗服务实现方面,进行了许多产业化落地的探索。
据公开报道,今年3月和5月,腾讯先后与微医、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分别围绕医疗AI业务和医药服务等方面利用大模型进行进行探索。
如今在大模型这一新抓手的加持之下,腾讯医疗健康业务的To B布局或许将探索出更多新的可能。
阿里:
老将沈涤凡回归阿里健康
今年4月,《健闻咨询》曾报道阿里健康正与好大夫在线洽谈收购事宜。在互联网医疗这条赛道,阿里健康耕耘十年,仍是依靠卖药为生,而好大夫在线作为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之一,积累了25万名注册医生与大量忠实客户,二者的联合或许将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的探索带来新的可能性。
事实上,收购好大夫在线是阿里健康自2023年底以来传出的第三个重大消息。去年11月,阿里健康花费135亿港元收购阿里妈妈医疗健康类目独家经营权,被业界认为是阿里巴巴对阿里健康的又一次输血;12月,阿里健康宣布沈涤凡回归,再次出任公司CEO。
种种迹象表明,阿里巴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和布局在持续加重。成立十年,阿里的医疗健康业务如今境况如何?
2018年沈涤凡首次出任阿里健康CEO之时,阿里健康的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数字化三步战略仍处于第一阶段,自营药房和运营天猫医药馆所收取的服务费用构成了公司收入的95%,互联网医疗和数字化刚刚起步。
在沈涤凡三年任期内,不仅将阿里健康的年营收额从24亿元做到了96亿元人民币,还对支付宝、钉钉、天猫等平台的医疗业务协同管理,与阿里云共建ET医疗大脑2.0、成立钉钉医疗团队等等。
彼时京东健康刚刚成立,阿里健康未逢对手。
2020年朱顺炎接棒时,恰逢疫情爆发,大厂们纷纷布局在线诊疗业务,阿里健康也推出了独立的医疗健康服务APP“医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据《健闻咨询》此前报道,医鹿的日活仅维持在10万左右,和日活千万的生死线相差甚远。2022年,医鹿整个部门被调整,医鹿APP逐渐淡出行业视线。
几年间,在医药电商赛道京东、美团、抖音、拼多多等后起之秀接连出现,根据最新年报,2023年度阿里健康营收约270亿元,仅为京东健康的二分之一,增速也远不及对方。
强敌环伺之下,阿里健康也采取行动:集团再度注资、重启沈涤凡、收购好大夫在线三管齐下,试图重拾往日荣光。
在智慧医疗这条赛道,阿里一直持续投入。2017年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后,在影像诊断、基因分析、智能问诊、医疗搜索、公共卫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
进入大模型时代,阿里云率先推出了基于“通义”大模型底座的“通义医疗行业大模型”,今年7月,蚂蚁集团又发布了“百灵医疗”多模态大模型。
朱顺炎此前曾谈到,“有了AI大模型的辅助,医生能同时服务很多人,把整体医疗服务水平都提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纵观阿里一年来的布局,从医疗服务前端的在线问诊,到后端的医药电商,再到作为基座的AI与大模型技术研发,正摩拳擦掌以应对新一轮的竞争。
京东:
自营与平台模式并重,大量扶持第三方商家
今年5月,《健闻咨询》曾报道京东健康旗下的京东家医事业部被整体裁撤,原部门负责人谭天弘转岗的消息,这是自2023年5月京东健康完成组织架构调整后,首次出现大规模变动。
相比于同样出身电商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历史要短得多。
2015年底,京东大药房获得B2C售药资格后,才开始大举进军医疗健康行业。在医药电商板块,先后上线第三方药品零售平台、B2C平台京东大药房、B2B平台药京采;在互联网医疗板块,打造京东互联网医院,推出在线问诊服务,并接入医保。
2019年,京东健康正式成立,并于次年在港交所上市。京东健康的业务布局也逐渐形成医药电商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两大方向,并在短短数年内反超阿里,据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健康年营收达535亿,约为阿里健康的2倍。
在医药电商板块,2023年5月京东健康组织架构更新后,新成立了与互联网医疗事业部等部门平行的即时零售事业部,由原医药事业部负责人王一婷主管,直接向金恩林汇报工作。
在今年3月举办的京东合作伙伴大会上,京东健康介绍了即时零售业务的阶段性成果,截至2023年底,京东健康即时零售已覆盖超过480个城市,合作线下药房超过12万家。
此外,京东健康在会上指出,将重点对第三方商家进行扶持,金恩林表示,“2024年,我们希望继续保持商家数量翻倍的节奏。”
相较阿里、百度等公司,京东健康在医疗健康服务板块的布局更深、更重,先后推出过家庭医生服务产品“京东家医”、心理服务中心、皮肤专科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以及线下体检机构。遗憾的是,京东家医的商业模式未能走通,最终被裁撤。
虽然家医业务折戟,但针对互联网医疗业务,京东健康的决心依旧,金恩林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京东健康年度医生盛典上发言时指出,京东健康将长期深耕互联网领域,“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可信赖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医生提供安全合规的执业平台和高效智能的执业工具,为用户和医生两端创造更大价值。”
京东健康在医疗健康涉及的服务与零售各大场景的布局逐渐铺开,未来或许将在持续增长的自营电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非自营业态、医疗健康服务等非强势项目的建设。
美团:
以O2O为支点,打造完整的医药体系
7月1日,北京市正式放开线上购药医保支付,参保人员可在美团、京东两家购药平台,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在300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线上购买非处方药品。美团买药也透露,医保购药已经实现全城覆盖。
作为当下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医药电商O2O平台,在各地接入线上医保购药的过程中,美团是一个绕不开的巨大流量入口。在北京之前,上海、青岛、上饶、东莞等城市的线上购药医保支付也已经接入美团买药。
在医药电商O2O领域,美团并不是最早的玩家,却在短短几年内后来居上。2014年叮当健康成立之时,美团尚未涉足医疗。
2017年美团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的融资后,开始正式布局医药电商,打造了轻资产、平台式的O2O业务:由外卖小哥跑腿送药,线下药店挂靠售药。
作为外卖市场的头部企业,美团的即时配送能力毋庸置疑,加上自身积累的庞大用户流量和本地生活领域资源,美团的医药业务迅速成长起来,到2022年时已经独占近八成市场份额,较第二位的饿了么高出六成多。
美团医药内部某总监级员工以及和美团医药有深度合作的行业人士等信源曾向《健闻咨询》透露,美团医药业务2023年的GTV(总交易额)已经超过了300亿元,且仍然还在保持强劲的增长中,增速远超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同类医药电商平台。
但美团的医疗野心并不止于O2O业务。2020年,分拆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市值连创新高,在港股写下数千亿港元的神话,也为美团等一众医药电商企业画出一幅全新的梦想蓝图。
有行业人士向《健闻咨询》透露,2020年年底他去美团医药拜访时,有美团医药的高管透露,美团或许也会考虑将美团医药业务拆分上市。也是在这一年,在2020年度,“美团买药”作为独立业务品牌发布。
O2O业务走上正轨后,美团买药开始布局B2C与互联网医疗业务,与线下药店开展合作、建设自营药房、出在线问诊业务等等,也逐渐形成了从药店的交易额中扣点、为药企做品牌推广、为药企和药店提供数字化服务三种盈利模式。
但美团医药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在O2O上,B2C和互联网医疗的业务体量都比较小。一位业内人士指出,O2O业务是美团当下唯一能在医疗行业内立足的点,但美团的垄断地位能否维持下去却很难说——前有老对手饿了么、叮当快药、京东到家虎视眈眈,后有抖音、快手步步紧逼。
医药O2O市场开始加速洗牌,美团寄希望于从O2O出发,继而搭建起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完整医药体系,形成商业闭环。B2C正是如今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
于美团买药而言,想打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深耕多年的B2C市场并非易事。美团医药业务部负责人李锦飞曾指出,即时零售渠道与传统的线下、B2C线上渠道特性有着较大区别,实体商家需要重新审视新渠道,并根据渠道特性匹配适合的商品。
对美团来说,做自营药房的供应链、做B2C的配送体系,都需要从头建设。
从长远来看,美团医药还有很多的仗要打,这场暗战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字节跳动:
探索互联网医疗折戟,归宿仍是卖药
2024年初,百科名医网被曝停运,曾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对字节跳动来说,这家斥资数亿元收购的医学科普知识平台,是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走出的第一步。
字节跳动是几家互联网巨头之中最晚入场的玩家,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尚未涉足医疗的字节开始集中发力。
5月,收购百科名医网;8月,收购互联网医疗公司幺零贰四。前者是已经成立十年的头部专业医学科普知识内容平台,也是“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唯一指定网站;后者则是前百度副总裁吴海峰和前百度执行总监孙雯玉离开百度后创办的新公司。
幺零贰四被收购后,吴海峰也进入字节,成立了专门负责大健康业务的极光部门,直接向张一鸣汇报。“小荷健康”品牌便是由吴海峰主导创立,构建起线上医疗服务的产品矩阵。
字节借助这两笔收购,只用半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地完成了互联网医疗的线上布局。此后几年间,又先后收购松果门诊、美中宜和等医疗机构,布局线下医疗。
然而,字节线上线下医疗资源融合的画卷还未来得及展开,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2023年初,多家媒体曝出小荷健康团队面临调整,业务将并入抖音,吴海锋被调任为抖音搜索负责人。2024年初,百科名医网停止运营。
“科普视频+导流小荷健康+在线问诊+药品销售”的链路没能走通,怀揣着关于互联网医疗的宏大梦想,字节跳动四处碰壁,最终还是将目光放在医药电商之上。
即便是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布局十余年的京东、阿里,如今的核心收入仍然来自于医药电商,手握巨大流量入口的抖音选择卖药,几乎是必然。
2023年以来,抖音开始逐步试水线上药品销售,直播卖OTC类药、定向准入非处方药商家、定向邀约处方药商家、试水O2O业务,抖音逐渐成为核心的医药卖场,在内部直接完成流量转化。
效果也十分直观——2023年9月抖音总裁魏雯雯曾表示,过去一年抖音的医药保健GMV增长141.8%,在所有行业类目中排名第一。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魏雯雯将亲自带队负责抖音电商品牌商家业务的运营工作。
在字节跳动探索从服务到卖药、从内容到电商、从B2C到O2O的医疗之路上,仿佛已经初见成果,但以娱乐为底色的抖音进入医疗这一慢热、严肃的场景,还有诸多难题需要攻克,仍需在战略规划、平台监管、内容生产等方面加深布局,探索政策法规调整下最恰当的尺度。
在互联网大厂们最早瞩目的互联网医疗赛道,至今仍是只有卖药一种被验证的商业模式,身具流量的抖音、快手、小红书,正凭借天然优势跑步入场,与身为先行者的阿里、京东、美团抢夺市场。
即便医疗健康服务的布局频频受挫,仍有公司坚守阵地,致力于打造从前端科普、问诊到后端药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路。
2023年大模型的爆发,为互联网巨头们探索医疗场景提供了新的抓手,一场围绕底层技术能力的新竞赛已经开场。
医疗健康产业已经不复四年前的火热,曾经随着爆发的线上诊疗需求而崛起的互联网医疗已经褪去时代光环,曾被认为将颠覆药物研发流程的AI制药也走下神坛,从受众人追捧变得无人问津,彼时的狂欢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焰火,大厂们仍在坚守着那些长久不见回报的“吞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