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术语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tiush.xhstdz.com/mobile/quote/73924.html
来源:恒毅思政课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术语

学科术语0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普遍规律
基本内涵
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具体内容
一、生产力
1、含义: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基本要素:劳动者(主导作用)、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
3、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解题技巧: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都找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1、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基本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和核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如何分配。
三、经济基础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四、上层建筑
1、含义: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具体理解:
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 、哲学、宗教等思想
制度——政治、法律、教育、立法等制度
设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
上层建筑还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文化,不具有阶级性)如科学、 语言、技术、文字等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或促进或阻碍)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上层建筑反作用(或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知识定位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班,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断解决而又不断产生的,改革是解决矛盾的途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易混易错
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1、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2、社会的主要矛盾:只存在于特定发展阶段。
基本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结晶。
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也是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创立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条件
1、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2、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三次飞跃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三次飞跃: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注意:
1.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社会主义的初次尝试:巴黎公社
易混易错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基本概念
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产能过剩。具有周期性。
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科术语01:民主主义革命
1、基本内涵
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840--1949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从革命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领导阶级
(根本区别)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所属世界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结果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最终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取得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端转折点):五四运动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成果)
领导者无产阶级(共产党)
革命道路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历程(经历了哪四个阶段):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主心骨;③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开展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 ⑤1949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胜利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胜利的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其主心骨的作用。P23
②坚持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P23
③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P25
④发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的作用。P23相关链接
⑤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易混易错
          
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二者关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学科术语02社会主义革命
          
1、基本内涵
中国革命的第二个步骤(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在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基础上,是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时间节点
1949--1956: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4、总路线和总任务
①“一化三改”是建设(“一化”)和革命(“三改”)同时进行,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一化”主要强调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 则是变革生产关系,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它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
②“一化三改”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即一一体两冀”。
5、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完成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7、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时间节点
1956-1978: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改革开放前。
3、探索必然性
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4、中共八大
地位: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
②主要矛盾:
A:人民対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5、巨大成就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精神面貌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科学技术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6、意义
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肯定: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学科术语01:改革开放
1、基本内涵
改革即对内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开放即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具体包括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等举措。
2、时代背景
1、政治:“四人帮”被粉碎,但盛行“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思想。——思想僵化
2、经济: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有1.12亿人每天只能挣到0.11元,有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工业生产总值中重工业占比57%;人民出行方式是自行车和绿皮火车。——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计划经济体制    
3、与世界比较: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竟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的。而日本炼钢厂已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严重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3、发展历程
1、历史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脉络: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改革;南方谈话、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全面深化改革
3、开放脉络:经济特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4、继续前进:继续前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4、伟大意义
(1)改变了四个面貌: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
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迎来了三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实践证明(结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学科术语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基本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8、包含理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地位意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1、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内容意义
          
(1)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是实现社会主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义现代化、创造社会主义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人民美好生活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实现中华民族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3)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制咸保障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4)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学科术语0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1、基本内涵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形成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产生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虽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
二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较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所以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经济建设(即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其它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争取加快发展速度。
          
4、辩证看待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一变两不变):①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②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5、解决办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以问题的关键。只有发展,才能不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内的凝聚力;只有发展,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学科术语02中国梦
1、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1、特点及要求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
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是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2、如何实现中国梦
(1)从中国梦的特点角度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③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是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2)从中国共产党人的角度
①进行伟大斗争   ②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拓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课本52页)
(3)从青年的角度:  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②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中,把小我融入大我  ③热爱祖国  ④担当时代责任  ⑤砥砺奋斗,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⑥练就过硬本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⑦锤炼品德修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错误思想。
4、重要意义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十四亿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1、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原创性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时代背景
总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①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②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新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新思想正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了强大生机活力。新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⑤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党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3、主要内容
“十个明确”的内容和地位(最核心关键、四梁八柱、理论贡献)?侧重于理论层面(思想层面),回答了什么问题?(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58-59
“十四个坚持”的内容和地位?侧重于实践层面(方法论),回答了什么问题?(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P60    
十三方面的成就P62-63
4、易混易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说:
不能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不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最高成果,不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不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超越与突破,不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具体方案,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相结合的产物,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不能是我们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    
本文地址:http://tiush.xhstdz.com/quote/73924.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tius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